在 20 万级中大型轿车市场,不少消费者都曾有过类似困惑:参数表上的 “长轴距”“高配置” 看似吸引力十足,但实际驾驶后,可能会发现 “后排坐垫支撑不足”“辅助功能使用体验欠佳” 等问题。领克10 EM-P 自亮相以来,凭借 “概念车设计落地”“豪华配置下放” 的特点获得较多关注,让部分消费者认为其契合 20 万级车型的期待。

经过一周的深度试驾,我发现这款车有不少贴合日常使用的体验,同时也存在一些在实际场景中暴露的短板。接下来不聚焦纸面参数,仅分享真实感受,看看它能否缓解你的选车顾虑。
开起来怎么样?动力与底盘的真实感受
选车时,动力与底盘表现往往是用户重点考量的方向,对插混车型而言,这两方面的表现直接影响日常使用体验。领克10 EM-P(品技术) 搭载的 1.5T + 双电机组合,参数层面具备一定优势,而实际驾驶中的细节,更能影响用户对这款车的整体评价。

日常通勤场景下,纯电模式是我主要的选择。120km 的 CLTC 纯电续航,基本可以覆盖我每天 50km 的通勤路程,一周充电一次即可,电费大概 15 元,相比燃油车,出行成本降低不少,对普通工薪族较为友好。
电门的响应较为线性,起步阶段不会出现明显的窜动,低速跟车时,轻踩电门就能较好地控制车速,即便是驾驶经验不多的人,也能较快适应。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电量低于 20% 时,发动机介入瞬间会有轻微震动,虽然相较于比较多插混车型,这种介入方式更为温和,但仍能感受到动力来源的切换 —— 如果对行驶平顺性有较高要求,建议在试驾时重点体验这一环节。

家庭出行场景中,底盘的舒适性得到了家人的认可。周末带父母和孩子前往郊区,200km 的路程包含城市拥堵路段和部分坑洼的乡村小路。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的悬架组合,对路面细碎颠簸的过滤效果较好,通过减速带时,车身不会出现明显的弹跳,母亲坐在后排表示,相比家里之前的 SUV,这款车的行驶稳定性更优。
但在通过连续坑洼路面时,后备厢出现了轻微异响,后续检查发现是后备厢隔板固定不够紧密,重新调整后,异响情况有所改善 —— 尽管这属于小问题,却也反映出车辆在细节做工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长途高速场景下,动力与稳定性的表现更为直观。我特意选择了一段车辆较少的高速路段测试加速性能,5.9 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绩并非仅停留在参数层面:超车时深踩油门,动力输出及时,没有明显的迟滞感,超车过程比较顺畅。
再看 “用得爽不爽”:空间与配置的场景化体验
中大型轿车的核心诉求之一是实用性,领克10 EM-P(用车口碑) 拥有 3005mm 的轴距,配置清单中也包含不少 “豪华配置”,实际使用中,这些设计是否真的符合家庭用户需求?这些配置属于必备功能,还是仅为提升产品吸引力的附加项?
空间体验从后排开始说起。我身高 183cm,将前排驾驶位调整至适合自己的位置后,坐在后排,膝盖与前排座椅之间仍有两拳多的距离,即使翘起腿也不会感到局促,父母长时间乘坐也能较好地舒展身体。后排中间地台的凸起高度仅为 50mm,低于同级别多数车型,孩子在后排来回走动时更加方便,这一设计对家庭用户来说较为实用。

储物空间的实用性有亮点也有不足。门板储物槽深度充足,能够同时容纳 500ml 的保温杯和折叠伞,内侧还配备了防滑垫,行驶过程中不会因物品晃动产生异响,细节设计比较贴心;前排中央扶手箱深度为 15cm,放入手机、充电宝后,还能容纳纸巾和车载充电器,空间利用率较高。不过后备厢的表现略显逊色:常规容积为 450L,从数据上看不算小,但内部两侧存在凸起,放入两个 28 寸行李箱后,剩余空间仅能容纳一个 20 寸登机箱,若再放置折叠婴儿车,就需要挤压空间。
配置体验中,部分功能的实用性存在差异。车载冰箱是一个典型例子,5.7 升的容积能够放下 6 罐可乐,夏季用于冰镇饮料十分方便,而且工作时的噪音仅为 30 分贝,行驶过程中基本不会产生干扰。中配车型选装车载冰箱的价格虽然低于第三方加装费用,但对于不经常饮用冰饮的人来说,这个配置属于可选项。

相比之下,NAPPA 真皮座椅的体验较为出色。触感比普通真皮柔软不少,座椅表面的打孔工艺有效提升了透气性,夏季乘坐 1 小时也不会出现明显闷汗的情况;后排座椅的通风、加热功能在极端天气下作用明显,在 35℃的高温天气中,开启通风功能 5 分钟后,座椅表面就能明显降温。不过座椅的按摩功能表现一般,仅提供 3 种模式,而且按摩力度偏轻,长途乘坐 1 小时后,缓解疲劳的效果不如家用按摩靠垫,更多是起到辅助作用。
智能配置好不好用?不堆屏的座舱与辅助驾驶的真实表现
当前比较多车型以 “多屏幕”“高算力芯片” 作为智能配置的宣传亮点,但对用户而言,智能配置的核心价值在于 “减少驾驶分心”“提供实际帮助”。领克10 EM-P 的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功能,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究竟如何?

智能座舱中,AR-HUD 的表现超出预期。25.6 英寸的投射尺寸,能够将导航箭头直接叠加在路面实景上,驾驶过程中无需低头查看中控屏,视线可以始终保持在前方 —— 上次前往不熟悉的郊区时,依靠 AR-HUD 的指引,比频繁查看手机导航更安全便捷。
但在白天阳光直射的情况下,AR-HUD 偶尔会出现反光现象,需要手动调节亮度,自动亮度调节的灵敏度还有提升空间。15.4 英寸的中控屏操作流畅度较高,高通骁龙 8295 芯片的性能确实能满足需求,同时开启导航、音乐、语音控制等功能,也不会出现卡顿;Flyme Auto 2.0 系统的操作逻辑与智能手机相似,家里的老人尝试两次后就能基本掌握,上手难度较低。

语音控制功能的表现有优有劣。支持连续对话是一个优势,例如说出 “打开空调 24 度,再播放周杰伦的歌曲”,系统能够一次性完成两个指令,无需分两次下达;同时,系统能够识别主驾与副驾的指令差异,当副驾说出 “打开车窗” 时,仅会开启副驾车窗,不会对主驾造成干扰。但该系统对方言的支持度有待提升,我用四川话尝试下达 “打开座椅加热” 的指令,系统偶尔会误识别为 “打开空调”,只有使用普通话时,识别准确率才能保证 —— 这一点对不擅长说普通话的长辈不够友好。
辅助驾驶功能的硬件基础较为扎实,但实际表现受路况影响较大。全系标配的激光雷达和英伟达 Thor 芯片(算力 700TOPS),在高速路段能发挥较好作用:“高速领航” 功能可以实现自动跟车、自动变道,遇到慢车时,系统会主动开启转向灯并完成变道,变道前还会对侧后方车辆进行探测,相比之前试驾过的某款车型,变道过程更为谨慎安全。

不过在城市道路使用 “城市领航” 功能时,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在无保护左转场景中,若遇到行人横穿马路,系统会发出预警并减速,但刹车力度偏轻,需要驾驶员补充踩下刹车才能完全停车;在道路标线不清晰的老城区,系统会频繁提示 “无法识别车道,请人工接管”,辅助驾驶功能的实用性受到限制。
设计好不好看?更重要的是 “好不好用”
领克10 EM-P 的外观设计源自 The Next Day 概念车,分体式大灯、蜂窝状进气口、隐藏式门把手等设计元素,让这款车具备较高的辨识度。但外观的美观度因人而异,实际使用中的便利性才是关键。
分体式大灯的设计兼顾了辨识度与实用性。上半部分的 “h” 形日行灯在白天十分醒目,行驶在车流中容易被其他车辆注意到,在低速挪车场景中,能够降低剐蹭风险;不过下方的远近光一体大灯,在暴雨天气中的穿透力一般,远光照射距离会有所缩短,这种情况下需要提前减速,确保行车安全。

前脸的蜂窝状进气口,官方介绍其具备为电池降温的作用,我在高速连续行驶 2 小时后,用手触摸电池区域,发现温度确实比同路段行驶的其他插混车型略低,但在城市拥堵路况中,由于车辆行驶速度较慢,气流较弱,降温效果几乎无法感知。
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有利有弊。优势方面,当车辆时速达到 120km 时,隐藏式门把手相比外露式门把手,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噪,而且关门后与车身保持齐平,洗车时无需专门清理门把手凹槽内的积灰。
总结:谁适合考虑它?谁需要谨慎选择?还有个小疑问等你解答
经过一周的深度试驾,我认为领克10 EM-P 并非完完全全适配所有用户的 “全能车型”,但对特定需求的用户来说,它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适合考虑它的人:
家庭用户:3005mm 轴距带来的宽敞后排空间、双层夹胶玻璃的隔音效果、19 英寸轮毂的舒适性表现,能够较好地满足家庭出行需求,尤其适合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

以通勤和短途旅行为主的用户:120km 的纯电续航能够覆盖日常通勤,实测约 1150km 的综合续航,适合短途旅行,无需频繁充电或加油,使用成本较低。
注重配置质感的用户:双珠光车漆、NAPPA 真皮座椅、AR-HUD 等配置,让用户在 20 万左右的预算范围内,能体验到接近豪华车型的质感,综合性价比具有一定优势。
需要谨慎选择的人:
追求运动驾驶体验的用户:这款车的底盘调校偏向舒适性,方向盘存在轻微虚位,21 英寸轮毂虽然抓地力较强,但胎噪明显,整体运动性能表现一般,更推荐选择纯燃油运动轿车。

经常行驶复杂路况的用户:辅助驾驶功能在道路标线不清晰的路段表现欠佳,暴雨天气下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会缩短,对于经常行驶山路、老城区等复杂路况的用户,需要谨慎考虑。
对储物空间要求较高的用户:后备厢内部规整度不足,放大件物品时空间利用率较低,经常需要携带婴儿车、露营装备等大件物品的用户,可对比查看同级别后备厢更规整的车型。

有个小疑问:如果你来试驾这款车,会优先体验后排坐垫的支撑效果,还是辅助驾驶功能在城市路况中的表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选车关注点 —— 毕竟车辆是用于日常驾驶的,每个人的需求不同,符合自身需求的车型才是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