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田横真有种:宁把头颅当船票,也不买刘邦的“船票”

公元前202年深秋,洛阳城外三十里的驿道上,一队车马缓缓而行。为首的中年男子突然勒马,望向路边的首阳山。他整理衣冠,对汉

公元前202年深秋,洛阳城外三十里的驿道上,一队车马缓缓而行。为首的中年男子突然勒马,望向路边的首阳山。他整理衣冠,对汉使说:"臣闻古之君子,不以生损义。今汉天子欲见吾貌,在此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言毕拔剑自刎。这颗头颅将被快马送入洛阳,而它的主人,正是齐王田横。

一、齐国贵族的复兴之梦

田横的家族本是齐国宗室后裔。在秦灭六国的历史洪流中,田氏家族如同许多六国贵族一样,被迫蛰伏待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这个消息如同星火落入了干涸的草原。

田横的兄长田儋首先发难。《史记·田儋列传》记载:"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见狄令,因击杀令。"这个精心设计的计策,展现了田氏兄弟的谋略。田儋自立为齐王,迅速收复齐地。

然而乱世中的王座从来都不稳固。田儋在援救魏国时被章邯所杀。田氏家族立即推举田儋之子田市为王,田荣为相,田横为将,继续维持着齐国的政权。这种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既是田氏复兴的优势,也埋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此时的田横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协助田荣稳定齐地,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为齐国赢得了一席之地。但更大的危机正在逼近——项羽率领的诸侯联军已经进入关中,即将重新划分天下格局。

二、项羽分封下的生存博弈

项羽在分封诸侯时,故意将齐地一分为三:封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而实际控制齐国的田荣却未得封赏。这个明显带有挑拨离间意味的安排,激化了齐国内部的矛盾。

田荣首先起兵反抗,击杀田都,追斩田市,又杀济北王田安,自立为齐王。这一系列果断行动,展现了田氏在齐地的深厚根基,但也彻底得罪了项羽。

司马迁评价田荣:"荣最早强,能得士。"然而这种强势最终招来了灭顶之灾。项羽亲率大军伐齐,田荣兵败被杀。就在齐国即将再次陷入混乱之时,田横站了出来。

他收集散兵,得数万人,立田荣之子田广为王,自任相国,政事无巨细皆断于相。这个安排既保持了田氏血统的延续,又确保了政权的稳定。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田横实际上掌控着齐国大政。

三、楚汉之间的艰难周旋

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联合抗楚。田横权衡利弊后,认为与汉结盟确实符合齐国利益,于是"罢历下兵守备",与郦食其"纵酒为乐"。

然而这个看似明智的决策,却因为韩信的突然袭击而变成了一场灾难。韩信听从蒯彻之计,趁齐国防备松懈时发动进攻,直捣临淄。田广和田横大怒,烹杀郦食其,但已无力回天。

这场背叛对田横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让齐国失去了最后的根据地,更让田横对政治诚信产生了根本性质疑。从此,他再也难以相信任何盟约和承诺。

齐王田广被俘后,田横自立为齐王,与汉军继续周旋。但在韩信、灌婴等名将的夹击下,他最终不得不投奔彭越。这个选择看似偶然,实则反映了当时中间势力的生存困境——在楚汉两个巨人的角力中,小势力只能左右摇摆,寻找生存空间。

四、海岛上的最后坚守

刘邦统一天下后,田横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他率领部属五百余人逃亡东海,居岛自守。这个海岛的具体位置历来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在今山东省即墨市附近的田横岛。

海岛生活虽然艰苦,但却成为了田横最后的净土。在这里,他不再是流亡的齐王,而是五百士的精神领袖。这种君臣之间超越生死的羁绊,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动人的传奇之一。

刘邦对田横的存在始终耿耿于怀。据《史记》记载,刘邦担心"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这种担忧并非多余——田氏在齐地经营数百年,根基深厚,确实具备卷土重来的潜力。

于是刘邦派使者赦免田横之罪,召他入朝。田横辞谢说:"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

这个拒绝既体现了田横的顾虑,也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他始终记得自己对郦食其所做的事,并认为这构成了不可化解的仇怨。这种对恩怨的执着,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最终的命运。

五、赴死之路的最后一程

在刘邦保证"郦商敢动者族之"后,田横不得不踏上了前往洛阳的旅程。随行的只有两名门客。当他们行至尸乡(今河南偃师)时,田横做出了那个改变历史的选择。

他对门客说的那段话值得深思:"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

这段话揭示了田横内心的三重痛苦:

第一是政治身份的落差,从诸侯王到阶下囚的耻辱;

第二是道德负担,对杀害郦食其的愧疚;

第三是士人尊严,不愿苟且偷生的气节。

在距离洛阳三十里的首阳山,田横让门客捧着他的头颅去见刘邦,以这种决绝的方式保全了最后的尊严。这个举动震惊了刘邦,也震撼了历史。

六、五百士的集体殉节

更令人震撼的还在后面。留在岛上的五百士听说田横死讯后,集体自杀殉主。这个规模空前的殉死事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忠义的极致象征。

关于五百士的下落,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他们全部自刎而死;

另一种说法是部分人逃亡他处;

还有一种民间传说认为他们化作了海岛上的礁石,永远守护着这片海域。

无论真相如何,五百士的集体殉节都成为了田横传奇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展现了一种在现代社会难以理解的忠诚观——士为知己者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集体殉死并非偶然。田横平时对待门客必然极为优厚,才能换来如此极致的回报。司马迁说:"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