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废墟里的"蜘蛛侠"!哈工大这款救援机器人会飞檐走壁

地震废墟中,传统轮式机器人被碎石卡住,履带式设备爬个楼梯比乌龟还慢,四足机器人又续航堪忧——这些痛点,被哈工大团队新获批

地震废墟中,传统轮式机器人被碎石卡住,履带式设备爬个楼梯比乌龟还慢,四足机器人又续航堪忧——这些痛点,被哈工大团队新获批的发明专利一举攻破!

这项名为 《一种面向救援任务的多模式四履腿机器人》 (专利号:ZL202510524217.0)的硬核发明,长着四条"仿生腿",末端不是普通的脚,而是微型履带足。更绝的是,每条腿根部藏着滑轨槽轮,配合专用轨道能完成科幻片般的极限攀爬。

五维变身,打通救援任督二脉

这套系统最秀的是五种作业模式无缝切换:

平地模式:四条腿完全"蹲下",用履带贴地飞奔,速度能耗双优,比传统履带机灵活三倍。

越障模式:化身四足猛兽,跨沟越坎如履平地,60cm高的障碍一跃而过。

穿针模式:面对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缝,它能直立"站"起来,侧身滑过,比螃蟹还妖娆。

飞檐模式:这才是重头戏!遇上损毁楼梯或垂直管道,机器人前腿先"钩"住轨道,滑轨槽轮像攀岩者的保护扣一样死死卡住导轨内侧,履带则从外侧抱紧。四足交替上攀,60度陡坡甚至90度垂直墙面都能稳稳征服。专利图里,它像壁虎一样贴在轨道上的画面,简直让传统救援设备汗颜。

作业模式:背部搭载生命探测仪、机械臂或医药箱,边移动边作业,成为废墟中的移动救援站。

黑科技解码:那个会"咬"轨道的轮子

核心创新在于滑轨槽轮+履带对夹设计。传统攀爬机器人要么靠摩擦力"硬蹭",要么结构复杂得像钟表。这个设计让槽轮嵌入轨道内侧导向,履带从外侧包覆,形成"内外夹击"的稳定结构。配合五个自由度的腿足系统,既能像猫一样柔软调整姿态,又能像坦克一样输出澎湃动力。

轻量化模块化,让维护像换手机壳

整机采用模块化积木结构,哪个零件坏了,10分钟快速更换。高集成设计让重量比同类产品轻30%,续航提升25%。机身预留了传感器和机械臂接口,支持自主AI作业、遥控操作双模式,一线消防员也能快速上手。

结语

从松花江畔的实验室到灾难现场,这项专利正在重新定义救援可能。当生命以秒计算时,能飞檐走壁、见缝插针的它,或许就是废墟下那道希望之光。期待该项专利早日走出图纸,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