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国十大名菜都有什么?除了北京烤鸭和麻婆豆腐,还有哪些能上榜

燧人氏钻木取的火,先暖了洞穴,再把野鹿肉烤出焦香。那时无瓷碗,陶器裂着纹盛粟米粥,热气裹土腥味,却让部落人熬过寒秋。商代

燧人氏钻木取的火,先暖了洞穴,再把野鹿肉烤出焦香。

那时无瓷碗,陶器裂着纹盛粟米粥,热气裹土腥味,却让部落人熬过寒秋。

商代青铜鼎需几人抬,炖着牛羊是贵族宴饮,

“钟鸣鼎食”便是这般排场,孔子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早把饮食揉进做人的讲究。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详记酿酒造酱,连腌菜法都写得细致。

北方冬至包饺子,说吃了不冻耳朵,是把节气裹进面皮;

南方过年蒸年糕,糯米黏着豆沙,盼日子步步高。

曾只有皇家尝的麦芽糖,后来成小贩担中物,小孩攥铜板围拢,甜香满胡同。

一碗腊八粥熬了千年,

米豆枣子裹着宋代寺院烟火气,腊月仍冒热气。

乡下婚宴摆八大碗,扣肉不腻、炖鸡鲜醇,邻里围坐,筷子夹的是人情。

饮食从不是冷的食材,是人生死相依的暖,是代代相传的活历史。

今天,跟诸位聊聊中国十大名菜……

开水白菜

川菜大师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创制开水白菜,专破“川菜只懂麻辣”的偏见。

1958年宴日本贵宾,见清水浮白菜,客人面露不屑。

一尝,鲜得直咂嘴,连问:“白水咋恁香?”

这菜,是拿老母鸡、火腿、干贝吊出高汤,再用鸡茸扫汤,清得像开水的汤,

浇在黄秧白菜嫩芯上蒸透,汤清味醇,菜脆如笋。

这菜,藏着川菜的“大道至简”,看似素净,实则费工。

白菜要选将熟未透的嫩芯,撕去筋膜;

汤要熬足八小时,扫三次肉茸去渣,最后淋点鸡油增香。

如今,它从宫廷走到百姓灶头,成了川菜“淡而有味”的活招牌。

这味儿,是四川人的烟火气,也是国宴的底气,不靠珍馐,靠的是真功夫!

清蒸武昌鱼

是湖北“楚天第一菜”,藏着千年荆楚烟火。

三国时孙皓迁都武昌,民间谚语“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让这鱼首入史册。

岑参秋日念它“倍忆武昌鱼”,苏轼夸它“长江绕郭知鱼美”,

最绝是《水调歌头》一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直接把这江鲜推成国家文化符号,现在鄂州梁子湖的团头鲂,还是中国驰名商标。

这鱼得选梁子湖鲜活的,去鳞改刀抹盐,旺火猛蒸八分钟,淋热油激香葱姜。

鱼肉白得透亮如玉,筷子一戳软嫩如脂,汤汁清得能照见人影,鲜得连鱼骨头都舍不得吐。

当地人说“武昌鱼,鲜得掉眉毛”,可不是瞎扯。

腊味合蒸

清光绪年间由乞丐刘七“拼盘”而成。

那年关,刘七讨得腊鱼、腊肉、腊鸡,蹲在财主屋檐下生火蒸食。

蒸气裹着腊香钻进宴席,财主闻香索菜,尝后惊为天物,遂荐刘七为酒楼主厨,

“腊味合蒸”就此登堂入室。

这故事在湘江两岸传了百年,像坛老酒越陈越香,穷时讨的碎腊,反成就了湘菜经典。

菜形朴实如农家碗:

腊肉切厚片泛油光,腊鸡撕条显筋道,腊鱼剔刺露白肉,三样叠碗加鸡汤、豆豉蒸透。

入口先撞腊香浓烈,后觉咸甜交织,柔韧不腻,像极了湖南人“霸得蛮”又“耐得烦”的性子。

如今虽入“中国十大名菜”,但乡间仍用土灶慢蒸,

老辈人常说“好呷(吃)莫过腊味合蒸,下饭能扒三碗”,烟火气里全是岁月沉淀的鲜活。

西湖醋鱼

宋五嫂原是汴京厨娘,随宋室南迁至西湖边,以一锅鱼羹惊艳高宗赵构,

从此“宋嫂鱼”名扬临安。

更传奇的是“叔嫂传珍”典故,

宋家兄弟遭恶霸迫害,嫂嫂以糖醋鱼为弟饯行,

暗喻“甜不忘苦”,后弟功成归乡,叔嫂重逢于楼外楼,这道鱼便成了“西湖醋鱼”的前身。

诗里写“何必归寻张翰鲈,鱼美风味说西湖”,道尽千年滋味。

草鱼需饿养两日去土腥,肉质才够鲜嫩。

成菜红亮如琥珀,酱汁酸甜带姜香,入口先酸后甜,最后泛出蟹鲜,鱼肉软嫩似豆腐,却无腥气。

老杭州人常说“落胃”,这口醋鱼便是标准,

糖醋汁浓稠挂勺,鱼身完整如活,胸鳍直立似游,吃的是“鲜”字,也是“情”字。

佛跳墙

是福州的“闽菜状元”,清光绪年间由聚春园郑春发改良定型。

原名“福寿全”,源自官钱局官员家宴,

夫人以绍兴酒坛煨鸡鸭肉与海鲜,香气引得隔墙高僧破戒,秀才即兴吟诗“坛启荤香飘四邻,

佛闻弃禅跳墙来”,自此得名。

这坛“破戒之香”在1980年香港宴上惊艳世界,里根、伊丽莎白二世皆赞不绝口,

如今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成为国宴常客。

其味如“胡闹热”般浓烈鲜活:

鲍鱼弹牙似咬云,海参软糯化舌尖,干贝鲜甜直窜喉,老酒香渗骨三分。

文火慢煨八小时,汤汁稠而不腻,荤香绕梁三日。

从清代官厨秘方到现代非遗技艺,佛跳墙以“和”调百味,用“慢”抗时间,成就“一坛聚山海,半口尝千年”的东方智慧。

游三坊七巷,尝一盅佛跳墙,方知何为“闽味巅峰”。

东坡肉

这味穿越千年的“烟火诗”,最早可追溯至北宋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

1077年黄河决口,苏轼率众筑堤保城,百姓以猪肉劳军,

他便创制“回赠肉”回馈,

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慢炖至火候足时,肥而不腻、酥香四溢,自此“慢着火,少着水”的烹饪诀窍便刻进肉里。

后谪居黄州,苏轼写下《猪肉颂》,将这味“救荒菜”升华为传世美味。

元祐年间,苏轼二任杭州知州,疏浚西湖时百姓抬猪担酒拜年,

他命将肉与黄酒同炖分给民工,竟成就“东坡肉”的千古美名。

如今杭州、眉山、黄州皆将其列为地域名片,那红亮如玛瑙的肉块,

入口即化的绵软,混着酱香与酒香的醇厚,恰似苏东坡的诗,越品越有滋味,

火候足时,自是人间至味。

东安子鸡

湖南东安的千年老味,起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那夜,东安县小店无菜待客,店家捉来活鸡现杀,剁块后以葱姜辣爆炒,误加陈醋花椒,竟香得商客直咂嘴。

县令闻味寻来,尝后拍桌:“此味当冠东安名!”

遂改名“东安子鸡”,传至今日。

清末湘军将领席宝田更将其推上“宫保鸡”高位,左宗棠尝后赞:“名将家菜,当配此名!”

这鸡得用芦洪市未下蛋的嫩母鸡,煮至七成熟切条,旺火爆香姜丝辣椒,再淋东安米醋焖烧。

酸辣鲜香直钻鼻尖,鸡肉嫩得能抿化,

骨缝里都浸着醋香花椒香,辣得人直吸气却停不下筷。

1972年尼克松访华,用这道菜招待,总统连夸“味道绝佳”,让这湘味登了国宴殿堂。

如今东安鸡已是地理标志产品,非遗技艺传了千年,

仍守着“现杀现烹”的土规矩,

老辈人说:“火候差一刻,味道少三分!”

葱烧海参

山东胶东的千年“味魂”。

三国时《临海水土异物志》载“土肉”即海参,初为药饵,至明清成宫廷珍馐。

袁枚《随园食单》叹其“沙多气腥,难调”,

后经丰泽园王世珍改良,以“浓攻浓”技法,用老鸡瘦肉慢炖高汤煨制,

配章丘大葱爆香,终成“古今八珍”之一。

河南鲁班张更将此菜做到极致,选北纬39度6年野生海参,配富硒大葱,单锅单烧48小时,软糯弹牙,葱香穿透海参肌理,每一口都是时光的沉淀。

黑褐酱汁裹着海参,入口先觉葱香奔涌,

继而海参的鲜甜漫开,最后余韵悠长,无半分腥气。

它是鲁菜的名片。

从宫廷到民间,从传统到创新,始终是舌尖上的“活历史”。

九转大肠

诞生于清光绪年间济南九华楼,原名“红烧大肠”。

富商杜氏嗜“九”成癖,文人雅士为迎合其喜好,借道家“九转仙丹”典故改名,

喻此菜如丹药般精工细作,五味交融。

据《济南饮食志》载,其制作需经九道工序:焯水去腥、油炸定型、卤制入味,终成红润软嫩之态。

此菜以猪大肠中段为料,经醋盐揉洗、沸水焯透,再炸至金红,最后以糖醋酱油调汁煨制。

入口酸甜开胃,咸香回甘,辣意徐来,香料气息裹挟着大肠的软糯嚼劲,

肥而不腻,如“九转”般层次分明。

2011年,其制作技艺列入山东非遗,成为鲁菜“五味调和”的典范。

龙井虾仁

浙菜之魂,始于清乾隆年间。

相传乾隆南巡至杭州,在狮峰茶农家品得新采龙井,暗藏茶叶离去。

行至餐馆,御厨炒“玉白虾仁”时误将茶叶作葱末撒入,未想虾仁浸透茶香,色泽雅丽如翡翠白玉,乾隆尝后击节称妙,遂成杭帮菜经典。

此典故在杭州民间传了近三百年,

带着市井烟火与帝王雅趣的双重印记,如今仍是宴客“排场菜”。

虾仁取清明前狮峰龙井嫩芽同炒,虾肉玉白鲜嫩似豆蔻,咬开爆汁;

茶叶碧绿清香,茶香隐于鲜而不抢,入口清冽回甘,像把西湖的春都裹进了这一勺。

这道菜便是“落胃”的极致,鲜而不腻,香而不冲,吃完连舌头都泛着茶香,

连打嗝都是春天的味道,透鲜得让人想再来一筷头。

那就说到这儿吧。

筷子还握着,故事却已凉了。

这些菜在千家的灶上冒着气,在万人的舌尖滚着烫。

从燧人氏的火光里走来,一路穿过帝王的鼎、文人的诗、百姓的碗,最后停在我们桌前。

你夹一筷,便是夹起一段活着的岁月。

这味道会老,也会新生。

就像那腊味,是乞丐拼凑的绝处逢生;那白菜,在开水里开出花来。

现在,该你拿起筷子了。

去尝吧,人间冷暖,都在这一日三餐里,一直温着世间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