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别睡了!”夜班男子因楼上孩子吵闹无法睡觉,多次沟通报警均无效,连播两月哀乐和鬼叫声反击,致楼上抑郁、孩子休学,法院这样判了!原创:朝律夕拾男子上夜班,却因白天被楼上孩子吵得无法睡觉。男子反复沟通无效后,竟愤而用音响连续两月播放哀乐和鬼叫声,致邻居患上抑郁、孩子休学。楼上忍无可忍起诉索赔2万。法院判决令人信服,一起来看看吧!(案例来源:厦门日报)
01案例回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高先生再也受不了了。他每天上夜班,从晚上10点干到早上8点,一回家就像散了架,只想睡个安稳觉。可他刚闭上眼,楼上就开始了——“咚咚咚!”像是小孩在屋里跑酷。“嘎吱嘎吱!”桌椅被拖动的声音,刺得他直皱眉。有时候还夹杂着孩子的尖叫,玩具的撞击声,一天能响上好几个回合。他刚开始还能安慰自己:“小孩嘛,调皮点能理解,忍忍吧。”但这“忍”是有极限的。一连几天,他都睡不好,精神越来越差,工作中差点把机器的数据输错,领导一句“你怎么回事”,让他彻底崩了。终于有一天,他咬咬牙,走到11楼敲门。“您好,我住楼下,上夜班,白天想补觉,可孩子跑来跑去实在太吵了,能不能……稍微管一管?”范女士笑得很客气:“哎呀,不好意思哈,小孩子贪玩,我一定让他注意点!”高先生听完,点头道谢,心里想:这事儿应该能解决了吧。可第二天——噪音照旧。他再上去沟通,范女士依旧客气地答应,但声音从没消停过。忍到最后,他报警了。民警调解后,范女士再三保证“会控制孩子的动静”。结果第二天,噪音如约而至。高先生心里那根弦,彻底断了。“既然你不讲理,那我也不装好人了。”他咬牙买了个大功率音响,装在空调机上,正对楼上,搬离了家,只留下一台手机遥控音响。那天开始,11楼就像闯了鬼。早上,是哀乐轰鸣,声音低沉压抑。白天,鬼叫、尖笑声突然响起,吓得人头皮发麻。夜里,闹铃声没规律地炸响,搞得人心惊肉跳。范女士一家彻底绷不住了。孩子受不了这刺激,晚上做噩梦,白天学也上不了,最终只能被送回老家。范女士呢,日夜提心吊胆,去医院一查——抑郁症。范女士无奈也选择了报警,但高先生也同样表示不在播放,一定注意,然后照常继续播放。范女士忍无可忍把高先生告上了法庭,要求他赔偿2万元精神损失费和惩罚性赔偿。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02案例分析
本案核心争议:先生忍无可忍选择反制,此行为是否需赔偿?根据《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相邻各方应当正确处理相邻关系,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不得实施影响相邻权人正常生活的行为。法院审理认为,楼上住户范女士之子在白天频繁跑跳、挪动家具所产生的噪音,虽影响楼下住户高先生休息,但尚未构成可予治安处罚或侵权赔偿的法定标准。而高先生在多次沟通未果后,长时间利用音响对范女士住所连续播放哀乐、鬼叫等特殊噪声,尤其是在深夜及清晨时段(22点-6点)反复制造强烈干扰音源,属于蓄意扰民行为,且严重超出合理分贝限值,直接导致对方精神损害及生活秩序失衡,构成侵权。综合双方过错及后果影响,法院认定高先生应对范女士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惩罚性赔偿因无其他人共同受害,不符合适用条件,依法不予支持。法院最终判决:高先生赔偿范女士精神损失3000元,驳回惩罚性赔偿请求!
03深刻教训
楼上熊孩子“蹦迪”,楼下工人“鬼叫”反击,一场邻里噪音大战谁也没赢!一个睡不好觉,一个精神抑郁,最终还得上法庭解决。良好的邻居关系,靠的是共情和界限,不应该让一声脚步毁了一栋楼的和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