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清华追踪42万学生后,真相揭示:父母有没有安全感很重要

教育不是方法论,而是一个“情志疗法”的过程。父母做好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当我们的内心缺少安全感,就会对孩子过度保

教育不是方法论,而是一个“情志疗法”的过程。父母做好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当我们的内心缺少安全感,就会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变得胆小怯懦。你没有走出的情绪,正在偷偷复制给孩子。——心智教育体系创始人包丰源老师

前阵子,“国民教授”戴建业讲《将进酒》的视频火了。8分钟的时间里,他从诗句讲到古人生活、文化典故,把一堂古诗课讲成了妙趣横生的人文通识课。

有人呼吁:中小学老师都该这样教!但也有人提出:中小学老师这么讲会被家长联名投诉;这些知识在考试中不能提分,没用。

升学自然绕不开分数,但过于重视分数,对学生采取填鸭式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刷题,孩子在学校可能是学霸,走向社会却未必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人。

为什么?

01

普遍缺乏安全感的中国父母

这些对话,你是否也似曾相识:

孩子:“妈妈,我为什么要上学呀?”

妈妈:“如果你不好好上学,将来就没出息,只能去搬砖,一辈子活在底层。”

读书时要好成绩,毕业后要好工作……中国父母,似乎一生都在寻找安全感,不断为孩子规划着人生,焦虑着未来。

然而,每一对缺乏安全感的父母,背后总有一个小心翼翼的孩子。

在“为人父母”课程活动中,一位学员分享了母亲的不信任带给她的伤害。

一次,一位嗓音低沉像男生的女同学来电,母亲在旁隐约听到“男声”,便执意逼问对方身份,哪怕她反复解释是女生,母亲也不信。

她又气又急,忍不住哭了出来。母亲却反问:“你哭什么哭?是不是觉得理亏?”

更令她难堪的是,母亲竟直接到学校向班主任求证:“你们班是不是有个女生声音特别粗,听起来像男生?”

无论真相如何,母亲由于不信任产生的不安全感,已深深刺伤了这个孩子的自尊。这件事不仅让她疏远了母亲,也让她难以再轻易信任他人。

知乎上,也有一个女孩讲述了被妈妈“逼”成抑郁症的经历:

小时候,她必须每次考试都比别人好。只要有一次落后,妈妈就对她又打又骂,然后逼问:“为什么别人可以,你就是不行?”

这个女孩永远要活成妈妈希望的样子——乖巧、懂事、优秀。

这也让她一直怀疑自己,内心越来越压抑,不断叩问自己:“我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指出:每1000个家庭中,就有260个焦虑的家长。

父母的焦虑导致很多孩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智障碍、逃课厌学、考试压力、亲子冲突、自闭自虐等行为。

包丰源老师一语中的:

“父母内在的恐惧越多,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就越多。恐惧会萌生出掌控欲,内心越是害怕,就倾向于去把握住某些东西,以便让自己获得安全感。”

当父母内心缺少安全感,就会对孩子过度保护、处处限制孩子、不断打压孩子,导致孩子变得胆小怯懦、缺乏力量。

这份不安全感,到底从何而来?

02

不安全感背后是未被疗愈的“内在小孩”

清华大学曾追踪过42万名中小学生,发现了令人揪心的“四无”现象:

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无价值感。

“四无”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父母对未来深深的恐惧。

这也源于他们的成长背景,回看整个时代背景:

这一代父母多为60后父母,他们由被经历过战争创伤的父母抚养长大。他们的父母一生都在恐惧和死亡焦虑中度过,这种代际影响也传递给了下一代。

那些未实现的理想、未被安抚的创伤,最终都变成了对孩子的期望与压力。

10月15日,广西玉林举办第17期“为人父母”读书会,家长们因孩子的状况而愁眉莫展:

孩子成绩下滑、沉迷游戏、青春期沟通难、工作不顺……

一位家长感触道:“孩子简直原封不动地复制了我生气的样子,我终于理解了‘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这句话。”

而这种恐惧,更多来自童年“文件包”的影响。

10月23日,家长们通过阅读包丰源老师独创的“文件包”理论,逐步触达焦虑的根源:

有的父母儿时总被父亲打骂,如今孩子成绩稍显不稳,就举起责罚的手;

有的父母从小被指责“没出息”,如今辅导作业时,那句“你怎么这么笨”脱口而出。

那些被遗忘的童年事件,像一颗颗情绪的“种子”,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又在孩子身上开花结果。

11月11日,广西南宁一场读书分享会上,一位母亲坦言:

“以前总被无助、焦虑的情绪裹挟,习惯将情绪转移给孩子。每当孩子在我面前发脾气,我却不知如何沟通时,那种无力感就像回到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童年——处处受控,满心委屈。”

巧合的是,坐在她对面的孩子分享道:

“妈妈没学习前,我总觉得学习压力特别大;现在妈妈成长了,我的心情也平静多了。真的很感谢这场读书会。”

唯有找到恐惧的情绪根源,通过“情志疗法”技术化解,才能走出情绪的阴影。

如包丰源老师所言:“不以为人,何以为父母?”

育人先育己,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03

安全感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安全感,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曾经有一场演讲,演讲者问台下的妈妈:“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一位妈妈说:“希望我的孩子能上名牌大学。”

后来演讲者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我建议有这样想法的妈妈,先自己去考那些名牌大学。与其等着孩子读18年书再考,不如自己去参加高考,使劲考两年基本都能考上,何必等孩子呢?”

有妈妈说:“我这脑子,不是这块料啊。”

演讲者说:“那你的孩子,也很难出人头地。”

最好的爱,是活出孩子的榜样,而不是把他攥成你的希望。

如何给予孩子真正丰盛的安全感?

第一,清理情绪根源。

为什么我们在教育中如此焦虑?

育人先育己,那些未被妥善安放的童年创伤,如同刻在身体里的“程序代码”,遇到相似场景就会自动启动。

清理情绪根源,是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第二,放下“改造孩子”的执念。

好成绩不等于好未来。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善于发现孩子的光,并不断为这束光赋能。

成绩不是唯一的敲门砖。尊重孩子的选择,生命才能自由生长。

第三,学会真正的允许并接纳。

被父母过分要求完美的孩子,很容易活成“空心人”,失去价值感和成就感。

就像甘妮在广西南宁读书会上分享女儿早恋时的处理态度:

平等对待,真心倾听,给予无条件的爱与信任。

问题,往往在接纳中自然消融。

教育不是方法论的堆砌,而是一场“情志疗愈”的旅程。

你稳定了,孩子的世界就不再摇晃。

你觉醒了,孩子的未来就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