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普京政府语出惊人,苏联“仍存于世”,国人不要“自作多情”

2025年5月21日,俄罗斯总统顾问安东·科比亚科夫在圣彼得堡国际法律论坛上表示:苏联从法律角度来看仍然存在。科比亚科夫

2025年5月21日,俄罗斯总统顾问安东·科比亚科夫在圣彼得堡国际法律论坛上表示:

苏联从法律角度来看仍然存在。

科比亚科夫指出,苏联是由苏维埃代表大会于1922年合法成立的,因此,它的解体也应由相同机构作出决定。

1991年12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签署的《别洛韦日协议》,未经苏联最高权力机构批准,程序上存在严重缺陷。

这份协议宣布苏联解体,但签署方仅是三个加盟共和国,远未具备决定苏联命运的合法性。

协议签署后仅18天,苏联正式解体。

这一解体过程未经过应有的宪政程序,因此苏联在法律意义上依然“存在”。

既然苏联没有合法终结,那乌克兰危机便应被视为“内部事务”,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冲突。

苏联解体一直存在争议,尤其在法律程序上。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由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标志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解体决议,苏联正式走向终结。

但支持“程序存疑”观点的人认为,三国领导人在别洛韦日森林的会谈是秘密进行的,缺乏民主程序,也未体现全民意志。

还提出苏联作为一个具有国际法人格的国家,其终结应经过全民公投或全国性最高权力机关的表决。

从这个角度看,苏联解体的法律依据一直站不住脚。

如今在俄乌冲突仍未平息的背景下,这样的论调重新被抛出,其实是一种政治手段。

俄方试图通过法律话语改变乌克兰危机的定义,将其从“侵略战争”转化为“苏联内部未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种表态可以削弱西方对俄罗斯的道义指责,为其在乌克兰的军事存在争取舆论空间。

实际上,苏联解体的讨论与当前的地缘政治密切相关,尤其体现在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恶化、与乌克兰冲突持续的语境下。

这不是俄罗斯第一次通过“法律叙事”进行国际战略操作。

冷战时期,美国也曾长期使用“价值叙事”瓦解苏联。

从杜鲁门到里根,美国推行对苏“和平演变”战略,用自由、人权等理念渗透苏联内部。

1982年,里根访问英国时提出,“要用自由民主踢掉马克思主义”。

这种软性攻势以思想瓦解为主,目标是动摇苏联人民对制度的认同。

通过扶持“独立工会”、非政府组织、反对派文化力量,美国逐步瓦解苏联的统治基础。

苏联末期的“公开性”和“多样性”,其实就是美国长期文化输出的结果。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新思维”,与西方全面接触,放松政治管控,最终导致意识形态系统性崩溃。

现在,俄罗斯利用苏联“法律遗产”进行反向操作,用历史与法律博弈当前的地缘形势。

科比亚科夫的发言是一种外交策略,不仅面向国际,也面向俄罗斯国内。

俄罗斯国内对苏联的看法并不一致。

支持者认为苏联时代有稳定、有秩序,有强大的国际地位;也有不少人对苏共集权体制持批评态度。

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有相当比例的亲俄人群。

将乌克兰危机描绘为“家事”,能够唤起这些人对苏联时代的记忆,有助于争取地方支持,削弱乌克兰中央政权的治理能力。

当美国和欧洲开始疲于支持乌克兰,俄罗斯将冲突“去国际化”的做法,实际上是降低西方干预合法性。

俄罗斯借苏联解体说事,目的并不是复苏苏联体制。

俄罗斯目前的国家体制、资源配置、国际地位,与苏联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而是借助苏联的法律影子与历史记忆,服务当前的战略需要。

包括合理化对乌克兰的行动,重塑俄罗斯的国际定位,以及对抗西方制裁。

乌克兰不会因为几句“法律话术”而放弃领土诉求;西方国家不会因为苏联“尚未解体”的言论改变对俄罗斯的政策。

即使俄罗斯在战场上取得进展,也难以借此重建地区秩序。

“乌克兰危机是家事”不是国际共识,是俄方的自我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