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板上发电、板下生金”:黔西农光互补模式破解石漠化治理难题

时至2025年11月,走进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定新乡,昔日困扰当地发展的连片石漠化荒山,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无垠山坡上,成

时至2025年11月,走进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定新乡,昔日困扰当地发展的连片石漠化荒山,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无垠山坡上,成千上万块光伏板汇聚成一片蓝色的海洋,随着山势起伏铺展,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辉,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现代工业与自然生态融合的画卷。

这片“蓝色金海”不仅是黔西市近年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更是当地破解石漠化治理难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之举。通过将光伏这一新兴清洁能源产业与生态修复相结合,黔西市正在将最贫瘠的土地,转变为创造价值、惠及民生的“阳光银行”。

 

01 破局石漠:昔日“生态癌症”变身“阳光银行”

贵州是全国石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毕节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土地土层瘠薄,岩石裸露,被形象地称为“地球的癌症”。对于世代依赖土地的农民而言,石漠化不仅意味着生存环境的恶化,更是发展的巨大桎梏。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黔西市转变思路,将劣势视为潜在的优势。石漠化荒山虽然不适宜传统农耕,却拥有充足的日照和广阔的未利用空间,这为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定新、五里、观音洞等多个乡镇,大型农业光伏电站项目拔地而起。例如,由中核汇能等企业投资建设的定新乡农业光伏电站,占地面积广阔,装机总容量达到20万千瓦。这些项目将阳光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为曾经沉寂的荒山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

通过科学规划与施工,这些项目在建设中同样注重生态保护。施工团队对场区进行全面勘测,采取表土剥离、覆土整治等措施,并建设水土保持林网,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实现了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的协同并进。

02 绿色引擎:清洁能源点亮万家灯火与共富之路

光伏电站的核心使命是生产绿色能源。以定新乡的项目为例,并网发电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约2.5亿度的清洁电能。这一数字背后,是巨大的生态效益。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减少约17.51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这不仅是对国家“双碳”目标的积极响应,也为贵州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项目产生的绿色电力,通过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更重要的是,光伏项目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引擎。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闲置的荒山租给企业,获得了一笔稳定可观的收入。

此外,项目的建设和后期维护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许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土地租金”加“务工薪金”的双重收入,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03 创新融合:“农光互补”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黔西市的光伏项目并非简单的能源工程,而是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农光互补”复合发展模式。这种创新模式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立体化利用,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在光伏板阵列之间,预留了足够的空间用于农业生产。光伏板的适度遮挡,能够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局部微气候,为部分喜阴的经济作物或菌类、药材等创造了有利的生长环境。

“农光互补”的实践,将光伏电站从单一的发电设施,转变为一个集绿色能源、现代农业、生态修复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园区。它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径。

从点石成“金”到“农光互补”,贵州黔西市的实践,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成就的一个缩影。它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不悖,生态劣势完全能够转化为绿色发展的优势。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模式的持续创新,黔西的“阳光事业”将继续在曾经的石旮旯里绽放光芒。这片“蓝色金海”的故事,将为更多面临相似困境的地区提供宝贵经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