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狗子也会得自闭症?宠物神经奥秘被揭开,人和动物能跨物种交流?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KK你是否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KK

你是否经历过这种令人抓狂的时刻:满怀爱意地盯着自家狗狗的眼睛,试图来一场深情的灵魂交流,结果它不仅目光游离,对你的热情毫无反应,甚至在你凑近时显得有些焦虑不安?

又或者,那只毛孩子似乎永远关不上精力充沛的开关,冲动、焦躁,哪怕最简单的指令都听不进去,像极了一个不受控的永动机。

如果你曾经因为这些问题感到挫败,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没教好,现在可以松一口气了。这可能根本不是性格问题,也不是训练不到位。

大眼仔这篇文章,就和大家一起来看分析,看看这些让人不省心毛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断开的隐形连接线

前段时间,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杰奎琳·博伊德带领团队在比格犬身上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线索:Shank3基因。

在人类医学领域,Shank3基因并非什么新鲜词汇,它一直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研究的重点怀疑对象。这个基因一旦发生突变,或者负责编码的蛋白质在神经突触的形成与维护中掉了链子,人类往往就会表现出典型的自闭症特征。而现在,同样的剧本在狗狗身上上演了。

当科学家把那些携带Shank3基因突变的比格犬送进神经影像设备时,大脑内部的真实图景令人唏嘘。

正常情况下,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应该像高速公路一样顺畅,但在这些特定犬只掌管注意力的脑区,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出现了明显的迟滞和减少。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狗狗在社交场合显得格格不入。

不同于我们印象中那种见到陌生人就摇头摆尾的“社牛”形象,这些带有基因突变的个体表现出了明显的社交障碍。

它们不怎么愿意在这个充斥着气味和声音的世界里与人互动,甚至面对主人的示好也显得兴致缺缺。

更具冲击力的证据来自2024年的一项关于“眼神杀”的研究。要知道,正常狗狗与人类凝视时,其实正在发生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当人与狗对视,双方的大脑活动会逐渐趋于协调一致,这种现象在神经科学上被称为“神经耦合”。

就像两个人聊得极其投机时,思维频率会同频共振一样。这种跨物种的大脑同步,原本被认为是人宠情感连接的生物学基石。

然而,在携带Shank3突变的犬只身上,这条隐形的连接线被切断了。

不管你怎么深情地凝视,它们的大脑就像一座孤岛,完全没有产生那种预期的同步反应。

这种生理性的“断连”,不仅让它们在读取人类情绪时显得迟钝,更让它们难以建立起深层的情感纽带。这绝非它们冷血,而是它们大脑中的接收器,根本就没有接收到那个频段的信号。

而除了那种“高冷”的孤独症表现,另一种极端——那种让你甚至想给它挂个号看看脑子的“多动症”行为——同样在大脑里有迹可循。

很多主人抱怨狗狗做事冲动、不仅没耐心还注意力涣散。以前我们总觉得这是“野性难驯”,但把显微镜移到神经递质层面,你会发现这完全是一场激素水平的灾难。

在这些“坏孩子”的大脑里,维持情绪稳定的血清素和帮助集中注意力的多巴胺,这两种关键的神经递质水平长期处于低位。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没错,这正是人类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典型生物学特征。

当大脑缺乏足够的化学物质来“踩刹车”或“聚焦”时,那些冲动行为、重复性的怪异动作,甚至对光线和声音的过度敏感,就成了身体无法控制的自然宣泄。

这并不是狗狗独有的现象。科学家们的视野早已跨越了物种的界限,从实验室的小鼠到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类似的神经生物学特征都在反复出现。有的动物会强迫性地重复同一个动作,有的在社交互动中显得极度别扭。

这一系列的发现指向了一个宏大的结论:这种神经特质并非某种罕见的病理故障,而是哺乳动物大脑发育过程中,本身就广泛存在的一种自然变异形式。

也就是说,所谓的“神经多样性”,本来就是大自然写在基因代码里的常态。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些特质在自然界中看起来并不是生存优势,为什么我们的宠物身上会如此集中地体现出这些特征?答案可能藏在人类那一双看不见的手里——驯化。

试想一下,在一万多年前的篝火旁,人类祖先决定留下哪一只狼崽时,他们的标准是什么?绝对不是那只最凶猛、最警觉的,而是那只最愿意靠近人类、最不怯场、甚至有点“傻乎乎”地盯着人脸看的家伙。

这种对人类极度友善、渴望互动的特质,如果放在弱肉强食的荒野,可能就是送命的弱点。一只会对异种生物摇尾巴、缺乏领地警惕性的动物,很难活过第一个冬天。

但在人类的庇护下,这种特质不仅保了命,还成了它们繁衍后代的通行证。

可以说,是我们亲手挑选了这些基因。你看,狗狗见到陌生人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主动凑上去求摸摸,这种在野外堪称“找死”的行为,在现代社会却成了“讨喜”的优点。

被误读的信号与科技的翻译

那么既然我们知道了“毛孩子”不听话的根源在于大脑硬件的差异,那么传统的处理方式——那种依靠兽医和主人主观感觉来下判断,甚至粗暴纠正的模式,显然已经过时了。

那么一场关于诊断与治疗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科学家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我觉得它有点多动”这种模糊的描述,而是引入了更硬核的手段。

2021年的实验中,一种结合了机器学习的视频分析系统横空出世。研究人员把狗狗放进新环境,甚至让它们与机器狗互动,然后让系统去捕捉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行为模式。

这套系统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客观性。通过对海量行为数据的比对分析,它能以极高的准确率识别出那些具有类ADHD表现的个体。

这意味着,我们终于有了一把客观的尺子,去衡量宠物行为背后的生理刻度。甚至这种技术还在反哺人类医学,利用眼动追踪技术来辅助诊断人类多动症,减少主观误判,已经成为可能。

更令人咋舌的研究突破来自药物领域——尽管它目前还充满争议。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尝试:给那些携带Shank3突变的比格犬使用了微剂量的LSD。

仅仅一次给药,随后的五天里,这些狗狗表现出了惊人的变化。它们的注意力变得集中了,甚至原本断裂的神经连接似乎也被重新激活,与人类互动的意愿显著增强。

这里必须敲黑板划重点:这绝不是在鼓励任何人给宠物乱用违禁药物!LSD涉及严重的法律、伦理和安全风险,那是绝对的禁区。

但这项实验在科学层面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应用。它证明了一个核心论点:动物模型完全可以复刻人类的神经多样性状态,并且对治疗手段有着相似的生理反应。

这意味着,未来我们通过研究这些动物伙伴,或许能找到更安全、更有效的神经干预疗法,最终惠及的将是人和动物两个群体。

结语

下一次当你家狗子对着空气发呆,或者当你唤它名字它却充耳不闻时,别急着生气。也许它的Shank3基因正在跳舞,也许它脑子里的信号正在堵车。

看着它,接纳它这副天生独特的大脑皮囊,毕竟,是我们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选择了这样独特的它们来陪伴同样独特的我们。在这个神经多样性的世界里,理解比改造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