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尺度大开!《死神来了6》登陆国内院线,电影市场即将大变天

朋友们,真可谓是“有生之年”,《死神来了·血脉诅咒》即将在8月22日登陆国内大荧幕。我一度怀疑这是个假新闻,直到各大媒体

朋友们,真可谓是“有生之年”,《死神来了·血脉诅咒》即将在8月22日登陆国内大荧幕。

我一度怀疑这是个假新闻,直到各大媒体纷纷官宣才发现这并不是一场梦。

《死神来了》作为美国经典惊悚系列电影,相信许多朋友都看过,但是在大荧幕上看这部电影那是“电梯里放臭屁,一点不敢想(响)”。

因为我们并没有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这样的大尺度电影在人们的认知中一直都是“环大陆上映”的典型。

而这部电影的定档似乎预示着一种趋势,我们对电影尺度的审核越来越宽容,这也让电影分级制度重新回归到台面上来,供社会各界讨论。

整个《死神来了》系列,讲的就是主角们被死神盯上,随后因为各种奇奇怪怪的意外按顺序惨死。

没错,每一个都死得特别惨,不留全尸的那种,你甚至可以称它为人类的100种死法。

《死神来了》选择把他们死亡时的惨相通过画面真实呈现:头扁了,腿断了,身体折叠了,变成肉酱了……对于该系列电影来说,都是常规操作。

不知这部电影上映时是否会对画面加以处理,不然家长的正义举报可能要排到外太空了。

画面的血腥尺度,还仅仅是这部电影触碰“禁忌”的其中一方面。它的整个价值观可以说完全不符合我们国内放映电影的一贯审核要求。

影片中角色的死亡是纯粹的意外,没有任何缘由,也不涉及因果报应。而如果将死神人格化,他则是个绝对意义上的反派。也就是说这一系列都是反派胜利且永远胜利的电影。

这种设定对于看电影比较保守的国内观众来说,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其实早在去年,电影《异形 夺命舰》上映时,你就会发觉国内电影的审核尺度开始松动,《死神来了》则更验证了这种趋势。这很可能是电影市场的持续冷淡倒逼出的一种政策松动,不然电影院可能要成片倒下了。

借此,我们也不妨回顾一下我国在电影分级制度上的反复挣扎的历程。

保守VS开放

从非官方的角度,中国第一部被贴上“少儿不宜”标签的电影是1988年的伦理剧情片《寡妇村》。当时影院在宣传上摆出“少儿不宜”的立牌,掀起了不小的观影热潮,甚至引发了中国首例“电影宣传公诉案”。

从官方角度,第一部贴上“少儿不宜”标签的电影是1989年的恐怖片《黑楼孤魂》,片头的几个大字是官方特批标注的,而这部电影至今还被人们奉为佳作。

也是在这一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了《关于对部分影片实行审查、放映分级制度的通知》,这是我国对电影分级制度的初次尝试。

进入新世纪,2001年,著名编剧王兴东连续提交电影分级提案,引发热议。2003年,冯小刚、张艺谋等导演联名呼吁分级制,广电总局表态并展开调研。

2004年,电影分级制写入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借此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需求,但只处于意见阶段,并未继续推动。

经过官方漫长的调研、讨论和探索,2010年,广电总局终于公开表态:分级制不适合中国国情。

自此,关于这个问题的热烈讨论暂时划上了一个句号。

尽管在此后的2021年,江苏省提出过动画四级分层方案,但却仍旧停留在征求意见稿阶段,落实格外困难。

多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审核一直陷入在这种瞻前顾后的尴尬境遇中,没有人知道,对电影多元化的包容度到底应该达到什么程度,也没有人有勇气承担这个决定的后果。

《死神来了》让我们从多年的止步不前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环大陆上映”这个名词,也许即将走进历史。影迷们的热烈讨论,或许会让官方更早地做出改变。

未分级的电影放映市场,在鱼龙混杂的混沌状态中对人们的文化体验几乎起不到好作用,更是制约了文化的多样性。

以2023年上映的《周处除三害》为例,这部电影虽口碑良好,但在黄暴上都沾了不少,完全不适合孩子观看。

缺失了分级制度,人们只能自我甄别电影类型和适合群体,可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个能力。

人们一看《周处除三害》这个名字,很容易误会成一个警察惩治罪犯的英雄主义电影,当他兴冲冲地带着孩子购票入场时,剩下的时间不知道要捂住多少次孩子的眼睛了。

更何况,即便只是一部纯粹的喜剧片,也常有不少恶俗的喜剧桥段,这些是否适合还观看,同样是个急需辨别的问题。

让成人看成人的电影,缓解生活的巨大压力。

让孩子看孩子的电影,保持童年的美好纯真。

让老少咸宜的电影惠及所有人,实现全家观影的团圆氛围。

这个现代社会通俗易懂的道理,却是我们几十年来都没有迈过去的难关。

听说不仅仅是《死神来了》即将上映,《鬼灭之刃》大电影也已经到了送审阶段,这真是电影界的大好事啊!

现在苟延残喘的电影市场,也许只有等到分级制度落地的那一天,才能迎来行业的“第二春”。

别着急,影迷们再等等吧,好日子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