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军只是表面上不承认输掉印巴空战,实际已经开始病急乱投医!为了反败为胜,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印度媒体《欧亚时报》在2025年11月1日报道,印度计划购买法俄制造的远程导弹,已确定的计划为,法国的“流星”导弹、俄罗斯的R-37M导弹,再加上自主研发的“阿斯特拉”导弹,这将成为印度空军未来远程空战的主要武器,这是誓要打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霹雳-15导弹,明确将中巴视为对手。

印度空军锁定3款空空导弹的采购?(印媒《欧亚时报》报道截图)

印度自研“阿斯特拉”导弹试射画面
现代空战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近距离空战转向超视距空战,印巴空战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印度空军不想落后于人,自然需要先进的远程空对空导弹,
印度首先想要自主研发,也就是“阿斯特拉”导弹项目,计划将研发中的“阿斯特拉”Mk-2导弹的射程从160公里提升至200公里以上,并计划采购约700枚“阿斯特拉”Mk-2导弹,以装备国产"光辉"战斗机和俄制苏-30MK”战斗机上。还有进一步的升级型号“阿斯特拉”Mk-3型导弹,最大射程达到340公里,从而重新定义空战格局。

但是目前,印度只有“阿斯特拉”Mk-1导弹完成了测试
当然了,考虑印度自主研发能力,“阿斯特拉”导弹项目已经上马多年,至今没有完成研发,更没有生产出一枚印度自己国产的远程空对空导弹。故而不能对其有太大的期待,因此,印度空军的重点依旧为外购,已提出一份金额达到1.8亿美元的采购计划。
印度空军已经列装“阵风”战斗机,为此必然订购大量“流星”导弹。这是欧洲MBDA公司研制的一款超视距空空导弹,射程达200公里,其采用冲压式发动机,制导为数据链加主动雷达制导。“流星”导弹已装备于印度的“阵风”战斗机,成为印度现役射程最远的空对空导弹。

但是印度空军至今没有展示过印军“阵风”挂“流星”导弹的画面
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斗机参与了印巴空战,并被击落数架,没有取得任何战果,也没有发射“流星”导弹的证据。印度空军增购“流星”导弹可能只是无奈,“阵风”战斗机在远程导弹只能选择“流星”导弹,无法使用其他型号。

俄军的R-37M已经有了实战战果
印度空军的俄制战斗机可以使用R-77导弹,只是其射程只有80-100公里,并不能令印度满足,如今有消息称,印度已盯上俄罗斯的R-37M导弹、这是一款超远程空对空导弹,射程超过300公里,并在俄乌战分中击落过乌克兰战斗机,创造了217公里外击落目标的空战记录。
在2025年印度航展上,俄罗斯正式提议向印度出售R-37M导弹,并愿意根据“印度制造”倡议在印度进行本地化生产。只是出口型的R-37M导弹射程约为200公里,不及俄军自用型号。俄印已开始相关的讨论,可能达成交易。
除了法俄导弹之外,印度正和以色列合作研发一款先进的空空导弹,代号“天空之刺”,射程达到了250公里,只是尚没有完成研发,尚不能列入计划。

“流星”导弹的采购是大头
印度空军试图通过外购,升级作战能力,以威慑南亚地区,第一步要压制巴基斯坦歼-10CE战机,第二步要对抗巴基斯坦即将拥有歼-35A战机,那么关键要压倒巴基斯坦的霹雳-15E远程空空导弹优势。
在印巴空战中,巴基斯坦歼-10CE战机发射的霹雳-15E远程空空导弹的实战射程达到200公里,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从而吊打整个印度空军。如果能够引进俄制R-37M超远程空空导弹,可以弥补超视距能力的不足。
实则,R-37导弹的问题不少,其重量较大,严重限制其使用,一般战斗机无法使用,而且机动性差,末端过载才5G。而战斗机的正常最大过载是9G左右。正常情况下,只要做出高机动动作进行规避R-37M导弹的攻击。

印度到现在也在否认“阵风”的损失
印军依赖外购,完全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其实,印巴空战失利的原因,不是印度空军战机性能差,也不是空对空导弹射程不足,而是没有体系支援,单纯以“阵风”战斗机或苏-30MKI战斗机挑战体系支援下的歼-10CE战斗机等于是送死。
中国坚持自力更生,自研导弹,霹雳-15远程空对空导弹,采用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出口型的最大射程为200公里,自用型的最大射程可能达到300公里,实际已不是最好的型号,已有霹雳-17与霹雳-21的存在。

一个外购,一个自研,差距相当明显
印度不能脚踏实地地工作,只知编造美好的计划,不顾实际情况,造成其军工技术研发总是低效率,完成一个项目的时间往往是别人的两倍,甚至三倍,比拼速度总是落后于人。不改掉坏习惯,印度空军是没有任何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