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仅退款”等规则漏洞来“薅羊毛”,当累计金额达到25万元时,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占小便宜,而是涉嫌犯罪的严重行为,需要承担实实在在的法律后果。
下面这个表格汇总了近期几起涉案金额在25万元左右的典型案例,可以让你对这类情况有个直观的了解。
处置结果
王某 (上海)
利用购买虚拟抽奖资格“扭蛋币”退款后未被实时回收的系统漏洞,退款后仍抽奖并提取实体手办。
退款1156笔订单,骗取224件手办模型,价值约24.9万元。
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3万元,退缴全部赃款。
程某 (浙江台州)
利用外卖平台售后规则漏洞,在下单后申请“仅退款”,但实际接收商超照常发出的货物。
476笔订单,3000余件商品,价值25万余元。
以涉嫌诈骗罪被立案查处。
小雅 (化名,上海)
利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退货时只退空包或赠品,甚至将未退货的商品转卖二次获利。
五个月内骗取平台退款13万余元。
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8000元。
⚖️ 法律如何定性
你可能会有疑问,明明是平台或商家的系统有漏洞,为什么责任会全在“薅羊毛”的人身上呢?从法律角度看,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手段。
核心构成诈骗罪:诈骗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使受害者(商家或平台)陷入错误认识并因此处分财产。在“仅退款”薅羊毛的场景中,你申请退款却不退货的行为,实际上向平台和商家隐瞒了“你已收到货并想占有它”的真实意图。商家或平台基于你的虚假申请,误以为需要履行退款义务而将货款退给你,这就符合了诈骗罪的客观要件。同时,你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这些财物的故意。
金额决定性质:偶尔一次小额操作,可能属于民事纠纷或不当得利。但当这种行为频繁、有组织地进行,累计金额达到数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即刑法规定的“数额较大”标准)时,性质就转变为刑事犯罪。根据我国刑法,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巨大的(通常标准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系统漏洞不是免责牌:法律上,被害人(商家或平台)存在的过错,比如系统有漏洞,并不能成为行为人实施诈骗的合法理由。这正如一些判决中所指出的,“商家的‘过错’不能成为阻却被告人构成犯罪或对被告人从轻处罚的因素”。
🔍 各方视角与启示
对于普通消费者:务必坚守诚信底线。“仅退款”、“七天无理由退货”等机制是保护我们正当权益的盾牌,绝不能异化为谋取不当利益的工具。切勿抱有“发现漏洞不占便宜就是吃亏”的侥幸心理,一次“成功”的恶意操作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法律后果。
对于商家与平台:应积极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风险控制,及时发现和修复规则漏洞。遇到恶意行为,注意固定证据(如订单记录、聊天记录等),勇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认清深层危害:这类行为最终损害的是所有诚信经营的商家和守规矩的消费者,侵蚀的是整个电商乃至社会赖以运行的信任基础。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你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退款薅羊毛”行为背后的严重法律风险。请务必爱惜羽毛,远离那些看似诱人实则危险的“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