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小甲他没干过啥大事,为什么说商朝衰落从他开始?

(声明:本文内容参考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创作的,文章末尾标注文献来源)商朝第7世的王:小甲王位怎么来的?小甲的那些年

(声明:本文内容参考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创作的,文章末尾标注文献来源)

商朝第7世的王:小甲

王位怎么来的?小甲的那些年

一、当爹的是一代明君

小甲的爹,叫太庚是商朝第六任君主。这老头儿,可真不一般呐,人家那可是妥妥的“守成之君”。太庚在位的时候,成天在那儿,琢磨咋把祖宗的基业给守住呢,不但严格地,执行着商汤定下的老规矩,还把国家治理得,那叫一个井井有条。

据说他老人家在位25年,硬是没出过什么,大乱子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挺滋润。小甲作为太庚的亲儿子,论资排辈,轮到他继位,倒也合情合理。

二、坐上王座全靠投胎?

按商朝的规矩,王位一般是“父死子继”也就是老子死了,儿子上。不过有时候也会搞“兄终弟及”哥哥死了,弟弟接着干。小甲的情况属于前者,老爹太庚,咽气后他作为嫡长子,顺理成章地接过权杖。

不过这里有个细节:小甲的爷爷沃丁,当年在传位给太庚的时候,走的也是“兄终弟及”这样的路子。也就是说,太庚本来并非太子,而是在他哥哥死了之后才得以顶上的。所以小甲能够顺利上位,或许也沾了一点儿家族传统所赋予的光。

三、即位时的商朝啥样?

小甲登基之时,商朝已然是个,“历经百年”的存在了。虽比不上后世西周那般,声势浩大,但总归也是中原的霸主。当时的都城,仍在亳现今河南商丘一带),百姓主要做两件事:耕田与敬神。

农业乃国家之命脉,而祭祀乃是维系王权的重要举措。毕竟彼时之人皆坚信,国王乃天老爷所派遣来管理人间事务的。

不过商朝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各地的诸侯国,虽然表面上臣服,但是私底下,早就各怀鬼胎。再加上黄河,动不动就改道,发洪水搞得粮食产量,忽高忽低,国家其实处于一种“表面稳如狗,实际有点虚”的状态。

在位那些事儿,末日黄昏的序曲?

【政(zhi)篇】稳住,就是胜利

小甲坐上王位之后,遇到的最大难题便是,“诸侯并非真心认同”。商朝的疆域,犹如一堆散落的沙粒,各地诸侯,虽嘴上言“严谨依照旨意”,可实际上,皆在暗暗地,盘算着自身的那点小算盘。

小甲他爹,太庚在位之时,靠着自身之威望,尚还能够镇得住那场子;不过到了小甲这里,有一些诸侯,甚至连朝贡这般之事,都懒得送去了。

怎么办?小甲的策略是“胡萝卜加大棒”。他一方面倚重老臣,从而稳固朝廷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又提拔年轻官员到地方担任监工的职务,这实际上相当于派出“钦差大臣”去诸侯国检查账目,确保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谁敢不给面子,轻则罚款,重则削地,当然罚的款最后还是进了商王的腰包。

不过这套组合拳,打久了效果渐渐地,越来越差。到了小甲的晚年,有些诸侯,甚至公开地宣称,“就不去朝贡,你能咋地?”这也为后来商朝“礼崩乐坏”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经济篇】农民伯伯的苦与乐

商朝乃典型之农业国,小甲深切明白,“手中有粮,心中便安”之理。他使出两招:其一大力地鼓励开荒之举,将河边那沼泽之地,改造成农田;其二积极地兴修水利之事,挖掘沟渠,以引水灌溉。

按理说这应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理想很是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时的技术水平,较为有限,开荒虽易,却易致水土流失,而水利工程,又常被洪水冲垮。

更要命的是,官员们纷纷地、不断地克扣工程款,到了最后,那真正能够落到百姓头上的实惠呀,少得真是可怜兮兮的。

于是民间流传起顺口溜:“大王修渠,百姓吃苦;渠成水断,还得交租!”不过小甲的这些尝试也算开了商朝“基建狂魔”的先河至少后人(比如武丁)搞大型工程时,多少借鉴了他的思路。

【文化篇】甲骨文会说话

小甲在位期间,商朝最为杰出的技术进步隐匿于龟甲与兽骨之中,甲骨文开始“更新迭代”。原本仅仅有像形字以及简单的符号,此刻却涌现出了“教授”“研习”“师长”这些更为抽象的字。

别以为这属于义务教育。甲骨文的主要用处呢,还是用于占卜,比如说“今年的收成究竟咋样?”“邻国是否会前来攻打我们?”小甲每当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都一定要烧龟甲去询问神灵,烧完之后还得去找专门的人员来解读那些裂纹。

你说神灵真的存在吗?可能吧但更像是统治者用来忽悠老百姓的工具。

【手工业篇】青铜器会“变身

要说小甲最大的隐藏技能呢,还得算青铜器制造啦。他发明了一种叫“分铸焊接法”,(先将零件)分别地分开铸造,接着用高温把它们焊到一起。如此这般,青铜器的造型便能更复杂些,像那带有犄角的四羊方尊这种酒器,在之前完全就无法制作出来呢。

小甲构建了一项“青铜标准化体系了”,清晰的确切地规范了各类器物的含铅比例了,这个时候,又将温度把控得极为精准了,“约三百摄氏度了”。这般举动,恰似当代工业流水线一般,快速使商朝的青铜器在亚洲占据了主导地位了。

这项技术,之后便被贵族给垄断了,普通百姓呢,连一个小小的破锅都难以承担得起,仅仅能够依靠那用泥巴制成的罐子来进行烧饭。

【结局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小甲在位17年,算是商朝中期的“守成之君”。他没干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也没捅出大娄子。直到某天,病逝具体死因不明,或许是吃多了大鱼大肉),弟弟雍己接了班。

雍己此人,乃一甩手掌柜者,整日沉醉于酒色之间,商朝“仿佛一夜便退回从前那般”。诸侯完全放纵自我,官员(ttan)污之风甚盛,就连祭祀用的猪牛羊,都开始缺斤少两。史书上讲“殷商之道渐趋衰微,诸侯有的,不再前来朝贡”,意即商朝自此步入了下坡路。

不过小甲的“锅”真有这么大吗?或许只是历史选中了他,在这个转折点充当背景板。毕竟商朝的衰落,是几代人积攒下来的毛病。怪就怪小甲运气不佳,成了“背锅侠”。

【传位篇】弟弟上位,埋下祸根

按照商朝的传统,王位继承优先为“父死子继”,不过小甲偏偏没有儿子(亦或是儿子年龄太小),故而只好将王位传给弟弟雍己。这原本只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却开启了一个不好的开端:自此之后,“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相互交替变换,致使王室内部每天都在演绎着“夺嫡宫斗剧”。

雍己在位期间,商朝彻底地进入了“衰败”的状态。等小甲的侄子太戊继位之时,商朝已然成了个,半身不遂般的病人,靠着太戊的“中兴”之举才得以勉强延续生命。不过历史的惯性一旦形成,便如同那,泄了闸的洪水一般,再难折返回头。

一个时代

小甲的一生,就像是在商朝黄昏时分所呈现出的那一抹淡淡的余晖。他未曾能够成功阻止帝国的倾颓,不过却在青铜器以及甲骨文中留存下了文明的火种。今日的河南安阳,考古学家依然能够挖掘出刻有他名字的卜骨,在那锈迹斑斑的青铜鼎之上,还隐约可以看到他当年的实际情形。

或许这就是历史所展现出的残酷与浪漫。再伟大的君主,终究也抵不过时间那滚滚的车轮。但正是像无数个小甲这般普通的人,一同书写了中华文明起初的模样。

【相关权威参考来源和文献:《史记·殷本纪》《今本竹书纪年》 《太平御览》《史记》《资治通鉴前编》《册府元龟》《资治通鉴外纪》《di王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