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当你看到“宇宙行”这三个字,是不是觉得稳了?
就像听到“四大天王”一定要凑齐四个人,提到“银行界的定海神针”,你脑海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名字,八成是中国工商银行。
最近他们公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的成绩单,财报看得我眼皮打架,但里面的数字却比咖啡还提神。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座金融冰川底下,到底涌动着怎样的暗流。

1. 赚钱这件事,工行教你“慢就是稳”
前三季度,工行赚了2718.82亿。
这是什么概念?平均每天一开门,9.96个小目标就稳稳落袋。很多上市公司折腾一年都赚不到这个数的零头,而工行,这只是它平凡的一天。
但有意思的是,这个庞然大物的利润增速只有0.52%。
怎么说呢,就像你看见一个相扑选手站在体重秤上,指针微微颤抖了一下——你甚至不确定他是不是刚刚呼吸重了一点。对工行而言,增长已经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精确到毫米的微雕艺术。
更值得玩味的是,它的赚钱效率指标在微微下滑。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71%,下降了0.07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9.30%,下降了0.47个百分点。
别小看这零点几的变化。对于工行这种资产规模超过52万亿的巨轮来说,这相当于一艘航母的航速下降了0.1节——看似微不足道,背后需要的动力调整却是天文数字。

2. 利息差:银行的老饭碗,正在漏风
传统银行怎么赚钱?简单说,就是“吃利差”。
低息揽储,高息放贷,赚中间的差价。但今年工行的净利息收入下降了0.70%,净利息收益率降到了1.28%,足足缩水了15个基点。
1.28%是什么概念?差不多就是你买余额宝的收益水平。工行用52万亿资产、37万亿存款,折腾出来的利差收益,和你在手机上点几下获得的收益率差不多。
这就很魔幻了。
一方面,这反映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骨髓,银行躺着吃利差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也说明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依然谨慎——大家都不太愿意借钱扩张,银行有钱也难找到优质的去处。

3. 非利息收入:闷声发小财的“第二曲线”
当老本行增长乏力时,工行在悄悄开辟新战场。
非利息收入1666.12亿元,增长11.30%——这个增速,在整体利润几乎纹丝不动的背景下,显得格外亮眼。
什么是非利息收入?就是手续费、佣金、理财收入这些“技术服务费”。你不用我的钱可以,但总要在我这里办业务吧?
最典型的是银行卡、理财、代销基金保险这些中间业务。虽然手续费净收入只微增0.60%,但架不住基数大啊。908.68亿元,很多股份制银行全部的利润都没这么多。
这说明什么?工行正在从一个单纯的“资金中介”,转型为“金融服务集成商”。就像一家老牌餐厅,原来只靠卖菜品赚钱,现在外卖、预制菜、厨师培训都搞起来了。

4. 资产质量:在刀尖上跳舞的艺术
银行最怕什么?坏账。
这份财报里最让我睡不着觉的数字在这里:不良贷款余额4048.38亿元,增加了253.80亿元。
但同时,不良贷款率还降了0.01个百分点,到了1.33%。
为什么不良余额涨了,不良率却降了?因为分母变大的速度更快——贷款总额突破了30万亿,这点不良就被稀释了。
这就像你在游泳池里撒了把盐,虽然盐的总量增加了,但因为池子扩大的更快,尝起来反而没那么咸了。
更值得玩味的是,工行一边在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一边却大幅计提了1374.73亿元的贷款减值损失,增长了12%。
这是什么操作?就像你知道明天可能要下雨,今天就提前把伞撑开。在经济下行周期里,银行都在拼命“储粮过冬”,把未来的风险提前在账上确认。
拨备覆盖率217.21%,又提高了2.3个百分点。什么意思?就是为每一块钱可能收不回来的贷款,准备了两块一毛七的“后备资金”。监管要求是150%左右,工行这属于超额完成任务。
保守吗?相当保守。但这就是大行的生存智慧——宁可现在被说保守,也不能将来被骂冒进。

5. 存款大战:定期存款的狂欢
再看负债端,客户存款37.3万亿,增加了2.47万亿。
但结构很有意思:定期存款22.5万亿,活期存款14万亿。定期存款的增速远高于活期。
这说明什么?老百姓和企业在不确定的时期,都倾向于“存钱过冬”,而且愿意为了稍微高一点的利息放弃灵活性。
对银行来说,这喜忧参半。喜的是存款基础稳固,忧的是定期存款的成本更高,会进一步挤压本就不宽裕的利差。

6. 资本充足率:稳健到无聊的安全垫
最后看看那些让普通人眼花缭乱的指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3.57%,一级资本充足率14.80%,资本充足率18.85%。
全部远超监管要求,而且高出一大截。
这是什么概念?就像要求你家有三个月存粮应急,结果你囤了三年的米面油。安全是安全了,但这么多资本闲置着,也是一种效率的损失。

结语:大象如何转身?
看完这份财报,我最大的感受是:工行这头大象,不是在转身,而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平衡术表演。
一方面要支持实体经济,响应政策号召大力放贷;另一方面要控制风险,在经济下行期守住资产质量的底线。
一方面传统利差业务收窄,赚钱越来越难;另一方面新业务还在培育期,无法完全补上缺口。
在效率和稳健之间,工行显然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很“工行”——不追求惊艳的增长,但要确保绝对的安稳。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工行可能不是那个能让你财富自由的选择,但绝对是那个能让你睡安稳觉的标的。它的股票更像一张高等级债券,提供的是确定性,而非想象力。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
毕竟,当暴风雨来临时,你不会问定海神针“为什么你不随风起舞”,你只会庆幸它还在那里,纹丝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