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位资深的酒店&餐饮从业者
前言:最近餐饮圈有个大动静,星巴克、汉堡王这些洋牌子,突然争着找中国资本当"接盘侠"。这事儿跟咱们酒店业关系大了去了——今天餐饮踩的坑,说不定明天酒店就得接着。


洋牌子为啥突然想"改嫁"?
先看几个新鲜案例。星巴克把中国业务60%股权卖给博裕投资,自己退居小股东;汉堡王更狠,CPE源峰直接拿走83%股份,母公司RBI只留个零头。连哈根达斯、Costa都在打包甩卖中国业务。
这些洋牌子突然"认怂",不是没原因的。瑞幸把咖啡卖到9.9元一杯,蜜雪冰城用2元冰淇淋卷死同行,中国市场的玩法早就变了。星巴克前脚刚宣布要开到2万家店,后脚就找中国资本当靠山,明摆着是扛不住了。
酒店业其实早就经历这阵痛了。万豪、希尔顿这些国际大牌,前几年在中国扩张时也是硬邦邦的。结果华住、锦江用"经济型+会员体系"的组合拳,打得他们找不着北。现在你看,万豪不也跟飞猪搞会员互通了?希尔顿不也找碧桂园当"本土合伙人"了?


中国资本接手后玩出什么新花样?
最典型的就是麦当劳。2017年中信资本接手后,把门店从2000家干到8000家。怎么做到的?三招:一是把麦咖啡价格砍到15元以内,二是开早餐车抢路边摊生意,三是和美团搞"会员日"疯狂发券。
再看汉堡王新东家CPE源峰的计划——4年开3000家店。怎么开?瞄准县城。现在汉堡王在三四线城市占比不到20%,而肯德基早就干到40%了。中国资本最懂"农村包围城市",这招在酒店业更灵。
华住的"汉庭"品牌,在县城开得比肯德基还密。他们算过笔账:县城酒店投资回报周期只要2.8年,比一线城市快一倍。现在连雅高都跟着学,把"宜必思"开到了云南小镇上。



酒店业能从餐饮业学到啥?
第一,别端着架子搞"国际标准"。汉堡王坚持卖美式生洋葱汉堡,结果中国消费者根本不买账。酒店业也一样,万豪曾经坚持"全球统一床品",结果发现中国人更喜欢硬床垫。现在他们学乖了,在中国店全部换上定制床垫。
第二,价格战躲不过就主动打。瑞幸9.9元咖啡逼得星巴克搞买一送一,酒店业更该清醒。现在锦江把"7天"价格压到199元,华住跟着推"99元轻住"。高端酒店也放下身段,万达瑞华在抖音卖999元套房券,比携程便宜一半。
第三,本土化不是说说而已。Costa中国换了三个CEO还是做不起来,问题就是太"英国"。反看麦当劳,专门推出"麦麦饭"系列,现在米饭产品能占三成销量。酒店业更该学,亚朵在房间里放茶具、泡脚桶,现在本土会员占比超过80%。
个人观点,给酒店从业者的三个实在建议:
1. 赶紧找中国资本当靠山
不是让你卖股权,是学人家的资源。比如首旅如家跟阿里合作,用支付宝信用分免押金,入住率直接涨15%。小酒店可以找携程、美团谈独家合作,把流量锁死。
2. 把"洋气"改成"接地气"
希尔顿现在在大堂卖煎饼果子,万豪在客房放辣条。你哪怕是个精品酒店,也该学学亚朵,在大厅搞个"深夜食堂",卖碗热汤面比送果盘管用。
3. 别迷信"高端化"
现在增长最快的是中端酒店。华住的"桔子水晶"把价格定在400-600元,今年新开店数量是高端品牌的3倍。你与其花几千万装个五星级,不如开三家"全季"回本快。
最后说句大实话:中国酒店市场早就不是"洋牌子"的天下了。现在能活得好的,要么像华住那样彻底本土化,要么像万达那样嫁接中国资本。那些还抱着"国际标准"不放的,迟早会变成下一个汉堡王。

#酒店业转型 #本土化经营 #商业观察 #行业趋势 #创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