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工匠不仅代表精湛的技能,更是对工作的一种认真态度。”首钢长钢公司焦化厂化产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兼副作业长申工这样解读他理解的工匠精神。作为申工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军人,这位1986年出生的工程师已经在焦化行业深耕了十三个年头。

从校园到厂房,脚踏实地成长
2011年,申工从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矿物加工专业毕业,他加入首钢长钢焦化厂,从此与焦化结下不解之缘。“我本身就是工人子弟,我父亲是煤矿工。”申工在采访中坦言,“我当时上完学后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能和我父亲一样去上班,每天下班回家,我就觉得挺满足的。”
然而,这位看似“没有高大上职业理想”的技术人员,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从工艺技术员到技术科副科长,再到如今的化产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兼副作业长,申工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干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
见证焦化行业的绿色蜕变
当被问及从业过程中哪段经历对他影响最深时,申工毫不犹豫地提到了2015-2016年期间:“那段时间是我们焦化厂旧炉退出新炉建设的时期,也是我从行业小白逐步成长为技术员和车间管理者的过程。”
他回忆道,2012年刚入行时,焦化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满地都是灰,跑冒滴漏特别严重”。但从2016年开始,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整个焦化行业迎来了环保治理和技术革新的高潮。
“借这个机会,我们对现场工艺技术进行了改造,建设环保治理项目,现在焦化厂环境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申利敏介绍说,通过VOC项目投产建设和优化升级,如今焦化厂路面干净,产区异味基本消除,为职工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他所在的首钢长治钢铁厂有限公司也获评环保绩效“A”级企业。

推动智能化转型的人才思考
谈到焦化行业的智能化转型,申工认为这是“行业的大势所趋”。他介绍了焦炉地下室自动测温、自动巡检、炉温自动检测等技术的应用,以及装煤车、推焦车实现自动化的进展。
“智能化转型可以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人员劳动强度。”但申工也指出了面临的挑战:“技术更新迭代了,但维护人员、技术人员跟不上,这是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
他建议,同行在做自动化转型时一定要把人才储备放在首位:“人与事同时干,这样自动化和智能化才能更好推进。”为此,他们厂从今年开始招了100多名大学生,并在后期对人员素质提升做了大量工作。
多途径人才培养机制
面对年轻人留不住的问题,申工有着清醒的认识:“好多人都想着公司名称不错,但到了工作地方就属于郊区或村庄,与现在年轻人的就业理想画面有差距。”
对于能留下来的年轻人,首钢长钢公司提供了“三支人才建设”途径:技能通道(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专业技术通道(主管员、主管师、主任师、高级主任师)和管理职务通道。这种多途径发展机制让年轻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成长方向。
申工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就是其中的重要平台:“来了年轻人以后,我们会根据他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引导他向管理岗或技术岗发展。”

践行工匠精神,传承技艺
作为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申工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理解:“工匠要有一定的技能,还要学会把技术进行传承,让年轻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举例说,焦炉看火的老师傅通过长期工作总结,能通过火焰颜色和炉墙颜色判断温度:“如果让年轻人自学,可能要看快到退休的时候才能看出来。但通过传承,这个过程会大 大缩短。”
申工认为,年轻人应该积极向老工匠学习,而成为工匠的人也应该传授自己的技艺:“传帮带的精神,我觉得是工匠应该拥有的素质。”
荣誉背后的责任与担当
申工的努力和贡献获得了广泛认可:2018-2019年度获得“首钢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23年获得长治市“五一劳动奖章”;2024年再次获得“首钢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创新之星”。
他的创新项目也多次获奖:《焦化厂化产品回收工艺优化与应用》获得长钢公司科技项目二等奖和机冶建工会优秀创新成果三等奖;2018-2020年3项创新项目分获长治市“五小”竞赛三等奖2次,二等奖1次。
但对这些荣誉,申工看得很淡泊。他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焦化行业的绿色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如何培养更多年轻人才,如何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弘扬工匠精神,助力工业发展。”这是申工的信念,也是他十三年来始终践行的职业准则。在焦化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像申工这样的工匠和技术专家,推动行业向绿色、智能、高效的方向持续前进。

小黄人工业互联是国内领先的工业技术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综合赋能服务。
技术服务平台:找专家、找资料、找答案。
灵活用工结算:合规有效的解决企业公到个人结算问题;
技术尽职调查:为工业技术、制造等行业提供研究报告、投前技术调查、投后管理等。
企业赋能:市场推广、专家服务、技术咨询。
鲁班大模型:基于大模型和专家的解决方案,打造全新一代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