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里系猛推C端AI产品,包括夸克AI眼镜、千问、灵光等,估计很多人都看到了它们的广告。
从商业角度来说,阿里系的这种砸钱模式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可以看到灵光6天下载量破200万,千问App在公测仅一周后,下载量突破1000万次。
对于阿里的这些成绩,媒体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譬如如今中国AI在模型领域的硬实力,已经转化成用户层实实在在能看到的产品。这或许将再次改写全球AI竞赛的格局。
但是在达到这个成绩的过程中,值接Talk看到了一些并不友好的操作。
网上目前流传出了一张宣传千问的文案,里边的内容充斥着贬低豆包和Deepseek两款产品的内容。

至于这份资料的真实性,千问官方尚未做出回应。
如果是真的,那么这种通过踩踏竞品来抬高自身的行为,虽可能短期内获取关注,却也损害了行业良性竞争环境。
AI产品的真正竞争力应源于技术实力与用户体验,过度依赖对比式式宣传,反而容易引发用户反感,影响品牌长期形象。
可以看到这份文案中强调的豆包和Deepseek过时的观点,完全是站不住脚的。
甚至文案中还充斥着PUA的味道,譬如豆包的回复像不明白和硬装懂的同学;用Deepseek就像全员智能机的时候,你拿出诺基亚!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千问立体式的宣传方式,值接Talk发现已经引起了部分网友的反感。

有网友指出,通义千问你别再这样打广告了,我求你了!改了个名字闹麻了开始买推广了,首先我对千问的能力没有意见,在国产的大模型里算是比较全面,性能也比较突出的。
但是能不能不要买你那个推广了! 改个名字而已,没有出新模型也没有什么新的技术突破,就像小米换logo一样居然要大张旗鼓炒作,好歹人家小米设计logo是真花了钱的,千问你是动个嘴皮子改个名字就把自己变成“国内gpt”了啊? 跟gpt cc gemini这些顶尖模型对比水平怎么样大家还是门清的吧,如果真的能力突出也不需要这么花大力气宣传,不如静下心接着沉淀沉淀。
此外对于千问的能力,有博主称被广告营销了,下载千问APP测试几次之后,发现千问不如其它AI。
其实对于普通的网友来说,目前国内主流AI应用的基础功能,综合差距并不大,根本不存在过时一说。
用户的选择其实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豆包和Deepseek真的是过时产品,那么它们的月活真的能断档领先吗?
其实对于千问、灵光等产品来说,它们目前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是留存,这才是AI行业新入局者最大的难题。
通过这个层面也能清晰的看出为何会唱衰豆包、Deepseek,它们的用户已经养成了使用习惯,想让他们选择全新的AI应用,改变心智似乎是最有效的方式。

那么关键问题又来了,千问APP目前依旧不完美,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譬如语音识别的速度和准确率,拍照聚焦等问题,往往这些基础细节,会决定着最后的留存率。

目前中国大模型已经赶上了全球第一梯队,但实话实话还是有差距。
还是希望国产大模型们团结在一起,窝里斗有啥意思?真不如想想怎么去赋能产业甚至走向全球,这才是AI时代最大的红利!

当然作为用户,值接Talk认为如果你真的需要AI作为生产力,现在最好的方案是都用上,哪个好用多对比几次就知道了!
熟悉阿里的网友应该很清楚,阿里始终未放弃电商以外的C端市场,无论是APP还是硬件,都曾有过大动作。

在AI的C端领域,如今的阿里其实是新入局者,建议还是要多和业内同行学习,不要闹出笑话。
在刚刚结束的夸克AI眼镜发布会上,图中的大字挺让我震惊的,希望下次加上几段小字!后续值接Talk再详细分析夸克AI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