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姓氏体系”,揭秘中国地理
中华古族与中国地理系列(33)

01
常常看到有人这样说:
夏朝没有文字,即使你发掘出来再多遗址,也不能证明那就是夏朝。
因为夏朝存不存在,需要夏朝“自证”,而不是任何人承认或不承认。
这话很气人。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对于考古发现,我曾有一句话评价,
那就是:
考古发现只提供“案发现场”,无法讲述事情原委。
打个比方。
你发现一具4000年前的遗骨,如果不是陪葬的器物上刻着他的名字,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他是谁,他叫什么名字。
而他在4000年前一定是有名字的。
即使你参照史书说他是大禹或夏启,也永远证实不了,也永远只是无法论证的猜测。
你不过是在猜测一个没有谜底的谜题!
你可以有一万种猜测,但是没有谜底,你永远无法确认到底猜的对不对!!
当然,上面这段话对于没有逻辑思维、不懂什么是逻辑的人来说,可能完全无法理解。

那该怎么办呢?
对夏朝我们就完全没有办法了吗?
当然不是的!
因为我的“中华姓氏体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不是一个方法,一个思路,而是一整套全新的庞大而磅礴的学术体系!
这是我百分百以一人之力完全原创的!
从零突破,没有师承!
别开天地,另立乾坤!
对于研究夏朝、破解夏朝,从去年到现在,我已经写了几十篇文章,十几万字,而本文我们将从一条神秘的河流入手,继续探寻夏朝存在的证据!
没错,就是这条神秘的河流,竟然隐藏着夏朝存在的重要证据!
这条河就叫做须水!

02
须水是一条很普通的小河。
它没什么知名度,全长只有35公里,是淮河的支流的支流的支流,流经荥阳、郑州等地。估计就是河南郑州的朋友应该也有很多人从来没有听说过。
它的名字也很怪,须水。提到“须”,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想到“胡须”,什么意思?须水难道是胡子河?
但它的名字其实在秦朝就已经出现了,还和刘邦、项羽产生过联系。

关于它的名字来源,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楚汉争霸,刘邦和项羽的军队隔着须水对峙,张良劝阻刘邦:“见险能止,大易知之,请少须”。刘邦听了张良的劝诫,没有进攻,得以幸免于难。
于是,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这条河改名为须水。
这种说法当然是很晚才出现的,具有鲜明的民间故事特色,自然也没什么根据。
基本可以确定就是:
在过了很多年之后,生活在须水两岸的老百姓已经不知道须水为什么叫须水了,但对这个名字的来源又很好奇,所以就附会出了这样一个故事。
事实上,
《诗·邶风·泉水》就记载有一个叫“须”的城邑:“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春秋·僖二十二年》还记载有一个须句国:“公伐邾,取须句。”
它们都比刘邦早很多年,难道都是什么人像刘邦一样“少须”改的名字吗?
很明显,完全说不通。

那么,须水,须邑,须句,这些名字都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第二定律,这些名字都来自须族。
须族,是一个以“须”为图腾的古老部落!

而须族,又是页族的一个分支。“须”显然是在“页”这个图腾上加了一个小部件,形成一个新的图腾,代表它是从页族衍生出来的。
这种情况在上古时代非常常见。
更重要的是,我早就已经破解:
“夏”,夏朝的“夏”,就是:
从目到首,
从首到頁,
从頁到夏,
一步步演化而来!
从图腾的角度来看,完全可以说,“页”就是“夏”,“夏”就是“页”,夏族就是页族,页族就是夏族!
你看,
这是“页”:

这是“夏”:

这是“须”:

怎么样?
小朋友都能看出来“页”、“夏”、“须”是什么关系吧?
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明显!
显而易见,须族就是页族(夏族)的一个分支啊!
须水为什么叫须水?
就是因为须族居住在这条河附近啊!
要知道,距离须水不远处,还有一条河流叫颍水。

在这条颍水岸边发现了两个4000年前的遗址:瓦店遗址和王城岗遗址。
瓦店遗址在河南禹州,王城岗遗址在河南登封古阳城,史书记载“禹都阳城”的阳城!
在颍水上游流传着大量鲧、禹、启和夏朝的传说!
什么是“颍”呢?

“颍”就是“页+匕(人)+水”,就是页人之水,夏人之水!
颍水和须水是不是也可以相互映证?
它们都和页族(夏族)有关,它们都和夏朝有关!


是不是这个道理?
是不是这个逻辑?
还有更重要的证据!
因为考古已经证实了我的研究!
03
考古学家在距离须水两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古城,这就是东赵遗址。

这座古城建于近4000年前的新砦时期。
开始很小,只有2.2万平方米。
到了3750年前的二里头时期,扩大到了9万平方米。
但是,到了3600年前,也就是史书记载的商朝取代夏朝的年代,它突然被破坏了,然后又建了一座更大的城。
文化也发生了彻底改变:
从二里头文化变成了二里岗文化!
现在,咱们来看一看:
须族是夏族(页族)的分支,
须族和夏朝有直接关系,
须水又因须族而得名,
须族居住在须水附近。
夏朝存在的年代在4070年前-3600年前,
同时期在须水附近正好出现了一座古城!
那么,是不是可以确定这座古城只可能与须族有关?是不是可以确定在这座古城生活的只可能是须族?
你仔细捋一下这其中的逻辑!
仔细捋!
多捋几次!
我认为还是非常严谨的!

总而言之,这条叫“须水”的河流的存在,
显然就是夏族存在的重要证据!
显然就是夏朝存在的重要证据!
显然就是新砦遗址、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重要证据!
关键是,这样的证据我不是只有这一个!而是有上百个!
事实上,当你理解了“夏”是“从目到首,从首到頁,从頁到夏”演化而来,你关于夏朝的所有疑问、所有困惑,都会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像突然打开了任督二脉一样!
你会发现:
从4200年前开始,考古上发现了太多夏朝的文物!
甲骨文里,存在大量关于夏朝和夏朝遗民的记载!
周朝文献,存在大量关于夏朝和夏朝遗民的记载!
中华大地,到处都是夏朝和夏朝遗民留下的痕迹!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
感谢赞同,欢迎反驳!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