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每个月工资到手还没捂热,就被各种开销瓜分得所剩无几。
每每看着账单上的消费清单,心里疑惑:没买什么东西,钱到底都花哪儿了?
有一次我把清单拉出来细细计算了一下才发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消费积少成多下来才是真正花钱的地方。
想和大家分享3个简单有效的不买原则。
坚持下来会发现,存钱并没有那么难。
01 不买廉价的快乐 以前买东西不一定是有需要了买。
而是习惯性的刷购物APP时,看到一件几十块的T恤,图“这么便宜,反正可以百搭”;
每天上班就需要9.9的咖啡来“续命”……
这些花费单笔看起来无足轻重,可是算下来光咖啡一个月就是300左右,比坐地铁通勤还高。
这种消费带来的是短暂的快乐,满足了当下几分钟,可能用两次就闲置,咖啡喝完就排干净了。
因为喜欢咖啡看到了《拿铁因素》这本书,它里面提出了一个颠覆我的认知:虽小但很强大的致富习惯。
我坚持一年做了个实验:把每天买奶茶、固定开支的钱,设置自动转入一个单独的账户。
一个月后,账户里竟然有1000多块。
“拿铁因素”的内核就是不要求做出大的牺牲,通过改变那些小的日常习惯,让财富在不知不觉中积累。
这1000多块钱就是平时不起眼的花销,先预存再使用,让人格外的惊喜和安心。
02不买未来的焦虑商家最擅长制造焦虑,然后告诉我们:“你需要这个来解决它。“
“换季了,衣柜里总少一件衣服”;
“护肤品必须用一囤一,更划算”;
“这个小家电,能让你的生活品质飙升”……
于是就囤积了大量的衣服、化妆品、生活用品等等可能用得上的东西,囤过的都知道:很多甚至还没拆封就过了期。
我们买的,其实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对未来“可能会不够”的焦虑。
三个问题帮我区分了需求和欲望:
1、这是必要的,还是我只是想要?
2、家里有类似的可替代吗?
3、如果买了,我会使用超过30次吗?
03不买身份标签有一种消费陷阱:拥有某个logo的东西,就能成为某种人。
现代人的消费观被资本牵着鼻子走,奢侈品才是对自己的奖励、犒劳……
背后的透支消费,本质上更多是为了虚荣心和面子买单的行为。
真正的底气和身份,从来不是靠外物堆砌,而是源于你内心的丰盈和能力的强大。
真正的价值从不依附于外物,却源于你本身的重量。
物品应该回归它的本质——工具。
包是用来装东西的,衣服是用来蔽体保暖的。
有多大的能力就过什么样的生活,把想要更好的欲望转化为动力争取。
最后:存钱,不是苛待自己,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
这3个“不买”,在帮我们厘清:什么是别人强加的欲望,什么是自己真正的需要。
当你开始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便会自然而然地,只让最值得的事物留在生命里。
真正的富有,不是你能负担多少奢侈,而是你可以拒绝多少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