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从菜鸟到上手,我只用了20小时”:5招教你快速解锁任何新技能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13天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6个词条01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里,一则标题为“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13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6个词条

01

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里,一则标题为“这大概是我交过最贵的‘拖延税’”的帖子引起了广泛关注。

发帖人@阿杰详细记录了他学习Python的“失败”经历:

“去年双十一,我被‘编程是未来必备技能’的广告击中,头脑一热,花2998元买了一套‘零基础Python大神课’。

收到账号那天,我兴奋地规划好了学习路径:每天一小时,三个月后我就能用数据分析升职加薪。

第一周,我干劲十足,认真记笔记,还专门买了个机械键盘增加仪式感。

第二周,工作忙起来,我告诉自己‘周末补上’。结果周末被朋友拉去露营,课程落下了三节。

第三周,打开课程时发现已经跟不上老师的节奏——那些‘简单’的代码在我眼里像天书。我试图自己查资料搞懂,却在搜索时被推送的其他内容带偏,刷了两小时短视频。

现在,一年过去了,那套课程早已过期,我的学习进度永远停在了‘Hello World’。

最讽刺的是,那个为了学编程买的机械键盘,现在主要用来打游戏。”

这条帖子瞬间引爆了评论区,成为了大型“忏悔现场”:

“和我3000块买的单反一样,现在还在吃灰。”

“像我报的画画班,颜料都干了。”

“我买的尤克里里,现在成了家里的装饰品。”

……

所有这些投入了金钱、时间和热情,却半途而废的学习经历,都在印证《软能力》中吴军的敏锐观察:

大部分人学不会新技能,不是因为笨,而是在“万事开头难”这个阶段,用错了方法,耗尽了热情。

02

吴军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成为专家需要1万小时,但从菜鸟到上手,20小时就够了。

“开车最关键的技巧,比如平行泊车,都被教练总结成简单步骤。初学者记住要点,十几个小时就能基本学会。”

这让我想起朋友的经历:他零基础学滑雪,请教练指导了四个下午,就能在初级道自如滑行。

朋友表示,教练教的“重心前倾、膝盖弯曲”八个字,比自己摸索三天都有用。

那么,如何高效度过这黄金20小时?吴军总结了五大要点:

要点一:先期研究,回答三个致命问题

是否真要学?吴军常问想学高尔夫的人:“目的是什么?如果为了显得高大上,不如算了。”

要怎么学?“但凡能找老师,一定要找老师。自学和朋友教都是弯路。”

成本多高?比如学摄影,相机只是首付,后续的时间、旅行、配件才是大头。

要点二:及时求助,别自己瞎琢磨

“新手自己琢磨1小时,不如老师指点2分钟。”

吴军提醒,越早“见公婆”,越能及早改正。

要点三:拆解步骤,不要一把抓

学开车可以拆解为五步:熟悉车辆、观察周围、控制车辆、停车倒车、上路实战。

“哪个步骤不熟练,就多练习哪个。”

要点四:尽快使用,在实战中提高

“拿驾照后几年不摸车,等于白学。”

吴军分享了自己大学时的经历:只学了几十小时数据库课程,就接下了纺织厂的实战项目。

就这样,边做边学一个月,他才真正掌握了技能。

要点五:快速掌握,抢占先机

“单位来了新仪器,谁先学会谁就是使用者。”

1979年,吴军的父亲快速学习传热学,成为中国太阳能研究的先驱。

在他看来,如果先花1万小时学习,机会早就没了。

03

我开始实践这套方法学习视频剪辑:

先花一晚研究,确定要学的是“剪映”而非专业软件;

299元买了6节直播课,而不是自己看免费教程;

把学习拆解成:导入素材、切割片段、添加字幕、配乐输出。

学完第二课就直接剪了朋友的婚礼视频。

结果令人震惊:两周后,我就能接单赚回学费。

现在回想,当初自学三个月毫无进展,就是因为缺少这五个步骤。

吴军在书中特别提醒,要警惕“三分钟热度”。

他表示,自己的孩子在决定该学些什么课程时,他和孩子一块研究,放弃了一半原本想学的爱好。

“没有想好就开始,最后半途而废,还不如不要开始。”

受益于他的这句话,我删除了购物车里“可能要用”的编程书,退掉了“也许能学”的陶艺课。

真正的聪明,不是学得多,而是学得精。

合上书,我在年度计划上只写下两个学习目标:

视频剪辑(已入门,继续精进)

咖啡拉花(找老师,20小时入门)

在这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最快的速度不是同时学很多,而是把一样东西快速学上手。

就像吴军说的:“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做好调查研究,按照要点学习,入门并不难。”

下次当你想学新技能时,不妨先问自己:

我真的需要学这个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找个好老师,用20小时,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