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浑身都是寄生虫的3种鱼,卖鱼商贩都不敢吃,白送也千万别要

前些天逛菜市场,听见旁边大妈一拍桌子喊:“这条鱼便宜得离谱,不会是有虫吧?”商贩一脸尴尬,“姐,您放心,这鱼我家都吃!”

前些天逛菜市场,听见旁边大妈一拍桌子喊:“这条鱼便宜得离谱,不会是有虫吧?”商贩一脸尴尬,“姐,您放心,这鱼我家都吃!”

听着耳熟吧?类似的戏码几乎天天上演。可现实是,有些鱼,即使商贩白送,他自己都不会吃。为啥?一个词就够了:寄生虫。

如果你还坚信“鱼肉比猪牛鸡更干净”“水产都是高蛋白低脂肪,吃了不长胖还养生”,那今天这篇文章,真得睁大眼睛看清楚。

因为有三种鱼,确实是“虫虫危机”的重灾区,不管你是厨房小白,还是资深吃货,都有可能中招。别急着扔筷子,我们先扒一扒这些“鱼中雷区”背后的误区,再来看看真相到底是啥。

有很多人觉得,鱼生活在水里,总比陆地动物干净。尤其是野生的,没吃饲料、没打针,简直就是“自然馈赠”。甚至还有人说:“鱼有寄生虫?不可能!我吃了几十年,从没出过问题!”

这就像小时候我们喝生水没拉肚子,就以为自己铁胃似的。但现实是,寄生虫的存在,不以你有没有吃出事为转移。

一些鱼类,尤其是淡水鱼,天然就容易寄生虫“包年服务”。而这种“服务”,哪怕你眼神再好,也很难肉眼识别。

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草鱼。看起来肉厚刺少,价格亲民,是不少家庭的餐桌常客。但它可是肝吸虫的头号宿主之一。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约有1200万人感染肝吸虫,而感染的最常见途径,就是吃了被虫卵污染、又没有彻底加热的淡水鱼。

除了草鱼,还有一种“年夜饭常客”——鲫鱼。别看它个头小、汤鲜味美,它可是异尖线虫寄生的高风险目标。

这种虫子特别恶心,寄生在鱼的肌肉里,活蹦乱跳,冷冻都冻不死。只要温度不够高,它就能继续作妖,还能在人肠道里安个家。

更别提第三种“寄虫大王”——生吃的三文鱼。是不是有人要反驳:“三文鱼是深海鱼,怎么会有虫?”先打住。市面上很多所谓“生吃三文鱼”,其实是淡水养殖的大马哈鱼。

《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曾指出,部分未冷冻处理的三文鱼样本中查出多种寄生虫卵,包括能引发过敏、腹痛甚至肺部感染的线虫类。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已经开始害怕了:“那是不是以后都不能吃鱼了?”别急,咱们接着往下看。

首先得搞清楚,不是所有鱼都有虫,但所有的鱼都有可能被虫“光顾”。这就像你穿得再整洁,也不能保证不被蚊子叮。关键是在于鱼的生活环境、处理方式和你怎么吃。

以草鱼为例,它多生活在缓慢流动或者静止的淡水中,容易接触到被污染的粪水或其他宿主动物的排泄物,而肝吸虫就是通过这种环境传播的。

它的虫卵进入水体,被田螺吃下,再寄生到鱼体内,最后一跃三连跳,跳进了人的肚子里。

而鲫鱼的情况也类似,它们个体小、繁殖快,养殖密度高,一旦水质管理不到位,细菌、寄生虫就能迅速扩散。

加上不少人喜欢“嫩一点的鱼汤”,煮得不够久,虫子就顺着汤一口喝下去,可不是“补身体”,而是“补虫子”。

至于三文鱼,虽然它在国外大多是深海野生或低密度养殖,但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大量“三文鱼”其实是淡水养殖的大马哈鱼替代品。

这些鱼如果没经过-20℃以下冷冻处理(至少7天),寄生虫照样蹦跶。那这些寄生虫到底能对人造成什么伤害?是不是吃了就完蛋?

先别太紧张,人体不是寄生虫的“理想家园”,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

如果你吃了含活寄生虫的鱼肉,轻则拉肚子、恶心、肠胃不适,重则可能感染肝吸虫、胃肠道线虫,甚至有引起肝损伤、胆管炎等严重疾病的可能。

举个真实的数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某淡水鱼高消费地区,肝吸虫感染率高达27.3%,其中很多人完全没有自觉症状,直到出现肝功能异常才被发现。

更棘手的是,这些寄生虫一旦进入人体,有些可以存活数年之久,慢慢“啃噬”你的内脏,等你发现时,已经不是一句“吃坏肚子”能掩盖的了。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到底该怎么选鱼、吃鱼,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首先,尽量避免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

不管你是火锅控还是刺身爱好者,面对“鱼生拼盘”时,请管好你的筷子。不彻底加热的鱼肉,是寄生虫的天堂,不是你的福地。

其次,买鱼时尽量选择正规市场、正规渠道的产品,不要贪便宜去一些环境堪忧的摊位买“活蹦乱跳”的鱼。有时候,“看起来很新鲜”只是表象,水体污染、养殖密度才是真正的隐患。

对于三文鱼等冷冻刺身,如果实在想吃,也请确保它是经过超低温冷冻处理的“生食级”产品。

不过话说回来,真正搞懂食物链的人都知道:再高级的食材,到了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也撑不起“高端健康”这四个字。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家里做鱼,火一定要够,时间一定要足。不是你觉得“熟了”,而是鱼肉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持续几分钟以上,才能确保虫子被彻底“团灭”。

当然,吃鱼本身并不是坏事,鱼肉富含优质蛋白、低脂、易消化,是膳食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吃得明白,才是真正的养生;乱吃瞎吃,只会让你“养虫”。

所以别再轻信什么“野生的最好”“新鲜就能生吃”的说法,鱼肉虽美,安全第一。有些鱼,真不是你嘴馋能驾驭得了的,连卖鱼的都避而远之,你敢当“勇士”?

吃饭这事儿,图个踏实;健康这事儿,不能侥幸。下次再逛菜市场,听见有人喊“便宜鱼快来抢”,你可得多长个心眼儿。毕竟,有些东西,白送你都不该伸手。

参考文献:

[1]王芸,蒋荣猛,马文军. 中国肝吸虫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策略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7):1039-1044.

[2]李志强,王雅君,陈振华. 国内外异尖线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措施[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1,37(5):478-482.

[3]《中国食物与营养》编委会. 三文鱼及其安全食用问题研究综述[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23,29(4):15-20.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