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每年高考后,厦门一中双十都斗得不亦乐乎。你秀状元,他比清北率;你炫C9校,他拼985;你发600分率,他亮211率。总之,都有办法显示自己强过对方。
与之不同,厦门外国语显得非常低调。很少主动放出成绩,也很少引发热门话题。以致有人感觉,外国语没落了。有点像段子说的:老大老二PK,老三受伤。

其实,看外国语的成绩,还是非常耀眼:中考全市前200名仅1人报考外国语;3年后的高考,全省前50名有2人,前100名有7人,前200名有15人。妥妥的低进高出。

说到底,厦门外国语这几年显得比较沉寂,主要缘于两点:
一、高考保送优势被轻视。外国语每年都有100多人保送清北和C9等高校,是其他任何学校都无法比拟的。但因为保送的是小语种,而且去年开始,禁止保送生在大学转专业,保送优势一下黯淡了。毕竟小语种毕业后就业没那么吃香。但其实,就业困难不只是小语种,都很难。而且,现在高校已经准备开通小语种加专业课的复合专业,就业优势将立马凸显,比如德语加信息化或自动化,就是冲着和德国设备开发合作打造的。一句话,不用挤独木桥的保送,还是可以很香。
二、外国语很难吸引尖子生。这个问题在2004年厦门外国语搬到海沧后就显现了。2006年双十高中搬到枋湖校区,也一度遭冷遇。毕竟优秀生源还是习惯于挤到思明老市区。近几年,双十枋湖校区生源已经大幅提升,但位于岛外的外国语仍难以翻身。外国语的做法是,通过嫡系部队物色精英。外国语初中、外国语瑞景分校、鼓浪屿二中这三所初中的保送,让外国语网罗了一批优秀生源。不过,相比一中双十能通过中考从全市海选尖子生,外国语三所嫡系学校的尖子生还是有限。总体说来,外国语还是很难以考试直接选拔全市前200名的尖子生。也正因为如此,一中双十本校每届都可以吸纳1000名学生规模,外国语只有750人——并非校区不够大,主要是人数太多,只会拉低生源质量。

五通乐安学校效果图。
有个利好是,传闻岛内五通的乐安学校要打造成外国语校区。这不仅意味着,外国语嫡系部队又可以增加一支劲旅,更重要的是,按照湖里创新实验学校变身十二年一贯制的先例,如果外国语五通校区也创办高中部,则外国语高中重返岛内,还是很有机会和一双扳手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