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全球8956支队伍中突围,枣庄这所职校如何“炼”成世界亚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米娜 沈壮 从省赛突围到国际舞台,从突破重围到世界亚军,枣庄这所职业院校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展现了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米娜 沈壮

从省赛突围到国际舞台,从突破重围到世界亚军,枣庄这所职业院校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展现了山东职业教育的硬核实力。

11月14日,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现场,枣庄职业学院代表队凭借《数智驱动智慧生产赋能区域高端化工产业发展》项目,从全球76个国家的895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总决赛亚军。

这是自2024年赛事全面升级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山东省首支闯入冠军总决赛并获亚军的队伍。作为山东省唯一晋级决赛的队伍,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

赛事升级,世界舞台难度攀升

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完成了全面升级,赛事规模与难度均创历届之最。来自76个国家的8956支队伍、3.3万余名选手报名参赛,大赛实行初赛、复赛、总决赛三级赛制,不仅如此,到了总决赛还要进行争夺赛、排位赛的比拼,突出重围,才能“杀”进最终的“冠军总决赛”。

记者了解到,在争夺赛中有赛道划分,比如生物与化工、能源动力与材料、文化艺术、医药卫生等,此次大赛共设置了42个赛道,各参赛队在各专业赛道上同台竞技,而进入到排位赛,就不再有赛道的限制,无疑让比拼更加激烈。

通过争夺赛、排位赛层层筛选,冠军总决赛展开巅峰对决。

这不仅要求参赛队伍在专业上过硬,有熟练度,更要有“突破本专业”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应用价值、团队合作、创新创意的全方位表现。

面对“地狱级”模式,面对全球顶级强手,枣庄职业学院代表队凭借其创新的绿色化工项目,一路过关斩将。

“变废为宝”,山东战队突围之路

“我是工艺工程师,主要负责工艺研发和改进。”

“我是软件编程师,主要负责工艺设计和模拟操作。”

“我是设备工程师,主要负责电脑监控和维护。”

“我是项目工程师,主要负责项目协同顺利推进。”

带着对化工技术的共同热爱,枣庄职业学院的孙延鑫、魏彪、刘振、王欣冉集结成队并按生产流程各司其职,带着“数智驱动智慧生产赋能区域高端化工产业发展”项目,一步步成长为“变废为宝”的现场工程师。

参赛项目直面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难题,以低浓度的酒精废液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创新工艺,最终制备出纯度高达99.5%以上的乙酸乙酯产品—— 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领域的高附加值化学品。团队摒弃传统耗时的间歇工艺,创造性采用“连续流反应精馏一体化”技术,将反应和提纯两个步骤合二为一,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

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舞台上,枣庄职业学院参赛队带来的这个项目,以‘变废为宝’的创新思路与高效绿色的技术方案,让人看到了数智技术如何重塑传统化工产业。该作品不仅展现了扎实的化工工艺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更传递了‘绿色发展’的前沿理念。”华为ICT人才伙伴发展部部长孙刚说,“这种将工业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路径,为全球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青年智慧,也为职业教育如何培养‘环保+产业’复合型人才树立了优秀标杆。”

十年磨一剑,金牌指导老师铸就多元融合团队

从2016年首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10年间,枣庄职业学院代表队共获得全国金牌6次,银牌2次。团队指导老师柴委告诉记者。

作为团队负责人,他带领的化工教学团队获评"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通过"传帮带"形式,他培养了多名年轻教师,其中不少人成长为"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山东省技术能手"以及国赛、省赛的"优秀指导教师"。

在这位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看来,团队的拼劲十足,“为了优化一个反应参数,师生常常熬夜查文献、改方案、调设备,有时候在实验室啃着面包就忘了时间。”柴委说,“不仅是过硬的技术,更在于把绿色发展理念实实在在做了出来,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寻找好的项目和创新点特别难,但更难的是选拔学生。”团队指导老师岳红坦言,当今大赛不仅考察技能与创新,更要求选手具备语言表达、抗压能力与稳定的心理素质。

团队的四名成员各具特色,形成了最佳组合。魏彪凭借独特的“播音腔”被选为主讲人。“他的声音有一种特质,与普通学生相比具备天然优势,”指导老师评价。而队长孙延鑫则以灵活性和管理协调能力著称。“他能够统筹管理大二大三的学弟学妹,各方面协调都特别好,这种领导力在高压的竞赛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指导老师称赞道。刘振展现了不同的特质。“他针对弱点方面的提高,很扎实,比较稳”指导老师形容他。这种稳重可靠的品质成为团队的技术基石。而王欣冉,作为团队中的女同学则如“绿叶中的红花”,从形象气质到专业素养都为团队增添了独特价值。

汗水铸就,日夜坚守打磨精湛技艺

成功的背后,是团队无数个日夜的汗水与坚持。备赛期间,团队每天的训练时间超过12小时。

为了攻克精馏塔波动的技术难题,队员们连续3天泡在实验室,查阅资料、调试参数,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为了达到99.5%的产品纯度要求,队员们对着成百上千组数据反复验证,曾不眠不休连续工作20小时。

“特别感谢我们队指导老师,他们一直都是早出晚归的陪着我们,把握每一个细节。”队长孙延鑫告诉记者,“备赛的时候我的声音并没有特色,为了用更好的声音去汇报,柴老师就带着我们上山去练习开嗓,监督我们每天练习声音,岳老师总能针对性的,给我们提出创新性的建议。”

图纸铺满桌面、数据反复验证、几乎以实验室为家,就这样,这群来自枣庄职业学院的师生,用汗水把酒精废液“变”成了高纯度乙酸乙酯,也把自己“变”成了世界亚军。

匠心文化、产教融合夯实成才根基

师生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学校这片重视技能的沃土。枣庄作为鲁班、墨子、奚仲的故乡,枣庄职业学院将“鲁班、墨子、奚仲”三位古代工匠大师的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了长效机制,不断推进“三全育人”理念,深化“三教”改革、产教融合,让枣庄职业学院绿色化工团队从山东走向闪耀世界的舞台。

“这份成绩,与其说是惊喜,不如说是对学校长期坚持职业教育初心的一份肯定。”枣庄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梁家和认为,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其核心密码在于学校找准了“产教同频、赛教融合”的发展路径。

学校通过“校地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赛教融合”四个融合战略,主动将办学锚定在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上。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共设实训岗位,把真实的生产线“搬”进课堂,让学生在与市场无缝对接的环境中锤炼本领。

“我们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梁家和说,“通过承办各级各类大赛,倒逼专业教学改革,让学生在‘赛中学’,全面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学院构建了“教学训赛创”五位一体的竞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仅如此,该校通过“联泓订单班”提前为学生锁定职业方向,让学生 “入学即入职、上学即上岗”,同时,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和“厂中校”模式,让学生能够深入生产一线,将课堂所学与产业所需紧密结合;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组成的联合指导团队,在大赛备赛期间为学生提供了从技术难点到职业素养的全方位指导。

与此同时,学校打造的“三全育人”阵地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文化培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近年来,该校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奖项800余项,更有2名国赛一等奖毕业生被特招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投身航天材料研发。

“此次学校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中斩获亚军不是终点,而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起点,今后,学校将持续推进学校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高水平高职学校新篇章!”枣庄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郝荣平在采访中表示。

从赛场到工场,从枣庄到世界,是十年不懈的追求,技能的火炬在一届届学子手中传递、燃烧、绽放。

“我们的目标,不只是赢得比赛,”队长孙延鑫说,“我们更希望这项技术有一天能真正应用于产业,为化工行业的绿色发展贡献一份年轻的力量。”

世界亚军的奖杯,不仅闪耀着技能与创新的光芒,更铭刻着坚守匠心、技能报国的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