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潜力赛一纸直接下发的通知,彻底撕下了联赛"管办分离"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当各俱乐部还在等待CBA公司的协商通知时,篮协的直接指令让所有股东徒呼奈何。这早已不是联赛自主运行的常态,而是篮协重新掌控绝对话语权的必然结果。从CBA公司独立发声到如今篮协"一言九鼎",转变的背后,是中国篮球绕不开的痛点。

2019年男篮世界杯的兵败,成为压垮"管办分离"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场家门口的失利不仅让中国男篮连续无缘奥运会,更让篮协下定决心收紧放权。在此之前,CBA公司虽名义上独立运行,但核心权责仍受篮协制约;兵败之后,"联赛无条件为国家队备战让路"成为姚明在篮协全会上的明确表态,梳理授权协议、重新划分权责的动作,直接将CBA拉回"篮协主导"的轨道。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23年周琦转会事件。篮协罔顾CBA劳资协议,特批周琦以一年D类合同加盟广东宏远,彼时CBA公司股东们的集体沉默,早已预示了联赛自主权的旁落。如今潜力赛通知绕过CBA公司直接下发,不过是这种权力倾斜的进一步升级,当规则可以为"国家利益"随意变通,联赛的市场化根基便已动摇。

"国家队病了,CBA就得吃药",这句总结精准戳中了中国篮球的深层矛盾。从早年为奥运备战压缩联赛赛程,到如今直接干预球员转会和赛事安排,联赛始终扮演着"背锅侠"与"供血站"的双重角色。可这样的"让路",真的能治好国家队的"病"吗?事实是,联赛造血功能的弱化,反而让人才培养陷入恶性循环,当俱乐部失去自主运营的积极性,当球员流动脱离市场规律,国家队的人才储备终将成为无源之水。

如今CBA即将步入第31个年头,市场化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可"管办分离"从曾经的改革口号沦为如今的笑谈,难免令人唏嘘。篮协维护国家利益的初衷无可厚非,但将联赛视为国家队的附属品,显然违背了篮球发展的客观规律。联赛强则国字号强,这是世界篮球的普遍共识,也是中国篮球曾走过的正确道路。
当联赛彻底沦为国家队的"试验田",当市场规则让位于行政指令,我们或许该反问一句:这样的"治病方式",到底是在拯救国家队,还是在透支中国篮球的未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