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看!布告栏又贴通报了!”
我刚走到教学楼门口,就被涌来的人群挤在中间。红色通告纸上,“林晚”两个字格外扎眼:“某系学生林晚,于昨夜23时许,在学校西门私会校外男性,拒不配合保安登记,双方发生激烈争执,情节恶劣,予以全校通报批评……”
“私会大款”“被包养”的议论声像针一样扎过来,我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的文物修复记录册——封皮内侧,夹着昨晚刚签的文物修复合同,还有陈总转来的5000元预付款凭证,备注写着“青花梅瓶修复定金”。
他们只看到“深夜”“校外男性”,没看到我怀里那只贴满“文物保护”标签的紫檀木盒,没看到我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瓷片拼接草图,更没看到那个被称为“大款”的男人,是带着破碎文物来求我帮忙的收藏者。
我学文博修复专业,是被爷爷的老瓷片吸引的。爷爷曾是乡村文物保护员,临终前把一盒子碎瓷片交给我:“这些老东西会说话,可惜没人会修了”。大学四年,我泡在文物修复实验室,练熟了瓷片拼接、釉色还原,考下了文物修复从业资格证,梦想着能帮更多乡村老文物“重获新生”。
可现实比碎瓷片还扎心。我去本地博物馆应聘实习生,被告知“只招研究生”;兼职的文创店老板瞥了眼我的简历:“修复文物能当饭吃?先把这些手链包装好”。每月两千的兼职费,连买一台专业的体视显微镜都不够。那段时间,我只能在文物修复论坛写笔记,把自己拼接瓷片的方法分享出去,权当练手。
陈总就是在论坛找到我的。他私信我时,附了一张惨不忍睹的照片:一件清代青花梅瓶摔成了27片,缺口处还沾着泥土。“这是我从灾区收回来的文物,要参加下个月的非遗展,三家修复机构都说拼不完整。你的碎片比对方法很特别,能不能试试?”
我们约好线下详谈,可陈总临时告知,文物刚从外地运输到学校附近的恒温仓库,只能深夜交接——“文物不能长时间暴露在常温下,而且我明天一早要飞外地”。为了赶时间,我揣着修复工具包,深夜跑到学校西门等他。
争执就是这时发生的。陈总把车停在门口,刚把装瓷片的木盒递给我,值班的张师傅就快步跑过来:“同学,深夜不能让校外人员进校,赶紧登记!”我急着解释:“师傅,这是文物,得马上带回实验室保存”,可张师傅铁着脸摆手:“规定就是规定,先登记再说!”
陈总催着赶飞机,我急着护好瓷片,说话声音不由得提高了几分。混乱中,张师傅以为我要“强行带外人进校”,直接按了紧急呼叫键,值班领导赶来后,没容我多解释就做了“通报批评”的决定。
回到宿舍,我没敢跟室友解释,连夜把瓷片摊在桌上。每一片都要先用软毛刷清理泥土,再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胎质成分,确保拼接时不会损伤釉面。最难的是瓶身的梅花图案,我对着老照片,把带有花瓣纹路的碎片一片片比对,熬到天亮才拼出大致轮廓。
通报贴出来的第三天,我正在用可降解黏合剂固定碎片,辅导员突然敲门:“林晚,你家长来了,还有个校外的男士找你,说是你的‘客户’”。我心里一紧,跟着她走到办公室,就看到爸妈红着眼眶,陈总手里捧着我刚拼好的梅瓶半成品。
“误会,都是误会!”陈总快步上前,把梅瓶放在桌上,“我是做文物收藏的,林晚是我请的修复师。这瓶子摔得稀碎,是她用专业技术一点点拼起来的。深夜约见是交接文物,跟保安师傅争执是因为怕文物受损,不是什么‘私会’”。
他翻开我的修复记录册,指着上面的检测数据:“你们看,每一片瓷片的位置、釉色配比都写得清清楚楚。这5000块定金,是她应得的报酬。她不仅技术好,还特意跟我提,修复完要把瓶子捐给乡村博物馆,这样的好孩子,怎么会做违规的事?”
张师傅也跟着来了,看到桌上的瓷片和合同,挠着头道歉:“对不起啊同学,我昨晚没搞清楚情况,太冲动了”。爸妈攥着我的手,眼泪掉了下来:“闺女,你咋不跟家里说呢?我们都快急疯了”。
当天下午,学校就贴出了“更正说明”,撤销了之前的通报。系主任在全院大会上特意表扬我:“林晚同学用专业技能践行文物保护的初心,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之前议论我的同学,也纷纷跑来问我文物修复的知识,还有人要加入我的“乡村文物保护小队”。
现在,那只青花梅瓶已经修复完成,捐给了我老家的乡村博物馆。陈总不仅介绍我参与了省博物馆的瓷片修复项目,还帮我联系了设备厂商,以优惠价买到了专业的修复台。我的“文物修复小课堂”也在校园里开起来了,每周都有同学来跟着我学基础的碎片拼接。
有人问我,被全校通报时,有没有想过放弃?我总会拿出爷爷留下的那盒碎瓷片:“这些老文物碎了都能拼好,一点误会算什么?我的专业告诉我,只要找准位置、用对方法,再难的问题都能解决”。
这个世界总爱用“标签”定义年轻人:深夜出门就是“不检点”,和异性客户接触就是“有猫腻”。可他们忘了,比流言更有力的,是实实在在的专业能力;比他人眼光更重要的,是对热爱的坚守。
所谓的“体面”,从来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而是靠自己的双手,把专业练到极致,把热爱做成事业。就像那只破碎的青花梅瓶,只要手艺过硬,终会重绽光彩。
你身边有“因专业被误解”的故事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为每一份坚守与热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