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宇树科技正式发布新款人形机器人Unitree H2,以“安全友好服务”为核心定位,在外观、动作与应用场景上实现全新突破。
与前代产品相比,H2身形修长,身高180cm、体重70kg,最显著变化是配备仿生人脸,填补了宇树人形机器人“无五官”的空白。
锚定场景痛点动作展示上,H2打破此前G1、H1以功夫、拳击为主的凌厉风格,呈现“刚柔并济”特点:既能完成柔美优雅的芭蕾动作,也可展现勾拳、侧踢等犀利招式,运动表现力更趋多元。
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现场展示中H2穿上时装走秀,台步颇具超模风格,为服务场景注入新活力。
早在9月26日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便提前“剧透”,称公司机器人算法年内已多次迭代,预计下半年发布1.8米高的人形机器人。同时,2025年上半年国内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平均增长率达50%-100%,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宇树H2的发布是“场景切片”战略的关键落子,市场价值体现在技术突破、成本控制与模式创新的三重进阶。
技术层面,31个自由度配置使上肢冗余运动能力接近人类,可完成汽车线束插接、咖啡拉花等精细操作,较H1的“跑跳展示”实现从“演示级”到“实用级”的跨越,与特斯拉擎天柱(30个)、智元灵犀X2(31个)直接对标,较H1基础版实现63%的自由度增幅。
仿生人脸设计填补前代空白,配合360度环境感知系统,成功拓展教育、娱乐等to C场景的情绪价值需求。
成本控制成为商业落地核心优势:通过复用H1的电池、激光雷达等模块,H2的BOM成本下降18%,供应链透露小批量采购价已压至5万美元,仅为特斯拉Optimus预估价的1/3(其最新成本降至2万美元区间,但H2仍具备价格竞争力),首次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拉入AMR同价位区间。
场景落地初见成效,发布前已与3家车企、2家高端物业签订POC协议,覆盖夜间保安、总装线束插接等场景。
以车企“关灯工厂”为例,单台H2单班可替代6名工人,两班倒年节省成本约90万元,宇树可参与20%-30%收益分成,为“Robot-as-a-Service”模式铺路。
资本端反应热烈,H2发布当日机器人指数(885517.TI)涨1.67%,16只成分股涨停;一级市场以60亿美元估值完成Pre-IPO轮融资,资金将投向年产1万台超级工厂,2026年二季度投产后产值可达150亿元。
抢占全球产业高地2025年成为人形机器人从“技术展示”向“规模应用”跨越的关键拐点,行业呈现技术迭代、分工重构与政策赋能的三重特征。
技术层面,核心零部件“三降一升”趋势显著:电机、碳纤维管件两年内分别降价42%、30%,AI推理算力提升10倍,使“低成本+高智能”成为现实。
以H2为例,单腿峰值扭矩达380N・m,重量控制在70kg,功率密度较前代提升55%,为动态平衡提供硬件支撑。特斯拉Optimus V3更实现纯视觉算法与语音助手的自主进化,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升级。
产业分工加速细化,传统“本体制造”裂变为“核心零部件—本体代工—技能软件—场景集成”四层生态,宇树与特斯拉、Agility共同向“本体+OS”平台型企业演进,而发那科、ABB等回缩至核心部件领域。
中国依托新能源车供应链优势,在精密减速器、空心杯电机等环节实现突破,绿的谐波、鸣志电器等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
政策端,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工程”将2026年定为规模应用节点,单机20万元以上补贴30%,浙江、广东计划2026年前完成10万台替代,对应市场800亿元。
全球市场中,2025-2027年出货量CAGR达186%,60%集中于东亚,中国市占率有望从2024年28%升至2027年45%,复制动力电池弯道超车路径。
三重瓶颈宇树面临技术、竞争与合规的多重挑战,成为发展隐忧。技术层面,“伪智能”困局突出:公司副总经理坦言当前动作均为预设训练,缺乏真实场景决策能力,环境感知碎片化问题未解决。
H2未披露负载、续航参数,有消息称高动态续航仅45分钟,8小时轮班需8组电池与风冷设备,增重12kg且抬高成本,而固态电池量产需至2028年。
仿生人脸引发“恐怖谷效应”,社交媒体出现“外观惊悚”反馈,微表情优化不足将影响B/C端接受度。
竞争压力白热化:国内智元精灵G2首发获数亿元订单,傅利叶GR-3以55个自由度、3小时续航抢占陪伴场景;全球特斯拉计划五年实现百万台Optimus产能,中国供应链加持使其成本降至2万美元,对宇树形成直接压力。
合规与供应链风险不容忽视:ISO/TC 299安全标准2026年才生效,当前应用处灰色地带,欧美工会呼吁暂停无防护人机协作。
核心零部件外采比例仍达65%,减速器、激光雷达依赖外部供应,虽与减速器龙头成立合资工厂,但2026年50%自供目标尚未达成,供应链安全受IPO监管关注。
估值与挑战并存宇树IPO进程与H2发布形成精准协同,冲刺“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时间线清晰:7月18日在浙江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中信证券保荐;9月明确10-12月提交申请,首选港股适配境外架构,计划募资10-15亿美元,对应发行后市值60-80亿美元,若顺利2026年二季度挂牌。
估值逻辑围绕“技术稀缺性+量产能力+产品矩阵”展开,参考2025年具身智能融资行情,对标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企业水平,但盈利时间表未公开成问询焦点。
财务与募资细节渐次披露:2024年营收38亿元,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组件占比65%、30%、5%(此前机器狗占比78%为统计口径差异),毛利率42%,净利率18%;人形业务订单增速300%,签战略框架超6亿元。
募资将投向杭州湾工厂(60亿元)、AI算法平台(20亿元)及海外网络(15亿元)。
监管层重点关注两大问题:一是POC订单收入确认边界,二是核心零部件外采比例过高风险。
对此,宇树推进合资工厂建设,目标2026年自供比例50%。
资本退出路径明确,早期机构入股成本3-5亿美元,上市后有望获10-15倍回报;员工持股平台占8%,人均浮盈超800万元。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实验室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