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球打起来第三次世界大战,野心十足的岛国小日本绝对冲在最前面,它们不敢挑衅中国,那它们会对哪个国家先下毒手呢…
当今世界的格局早已不复往昔的相对稳定,各类冲突如燎原之火般在多地蔓延,整个国际社会仿佛陷入了一锅沸腾的乱粥。
东欧平原上,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军事对抗从2022年2月爆发至今,已持续超过三个年头,重型坦克的履带在焦土上碾出深深沟壑,巡航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划破夜空,将一座座城镇化为废墟。
地中海东岸的中东地区同样硝烟弥漫,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自2023年10月骤然升级后,哈马斯的火箭弹呼啸着飞向以色列城镇,而以色列的空袭则让加沙地带沦为一片火海,断壁残垣间满是战争留下的创伤。
这些持续发酵的冲突让越来越多人开始忧虑,若局势进一步失控引发全面战争,地处东亚的日本这个岛国,将会在错综复杂的阵营对抗中做出怎样的选择。
回溯历史,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侵略行径早已被钉在耻辱柱上,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随后其军队一路南下,相继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直至1945年8月才在同盟国的打击下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段历史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了沉重灾难,也深刻影响着日本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战略定位。
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的军事发展受到严格限制,其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放弃战争作为国家主权,军队只能以自卫队的形式存在,不得参与海外作战。
但一旦全球陷入大规模战争,这种法理上的限制很可能被打破,而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它与中国隔海相望,地理距离极近,再加上历史上的深刻恩怨,种种因素叠加之下,日本若贸然将中国列为对手,无疑是一种极为冒险的举动。
如今的中国军事力量早已今非昔比,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海军舰艇数量就已位居全球首位,2024年更是有多艘新型驱逐舰相继下水,进一步充实了远洋作战力量。
在导弹技术领域,中国的发展同样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各类近程、中程导弹形成了严密的火力覆盖网络,近海作战能力更是远超日本自卫队。
倘若日本主动对中国发起军事挑衅,后果不堪设想,中国军队凭借高效的动员机制,短短数日内就能完成大规模集结,其强大的反击力量足以让日本本土承受难以承受的打击。
德国多家战略研究机构的分析人士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和分析地理格局后得出结论,若日本保持战略理性,就绝不会愚蠢地去触碰中国这块"硬骨头",反而会将目光投向其他更具战略价值且风险较低的目标。
究其根本,日本的资源匮乏问题是其无法回避的致命短板,作为一个岛国,其本土自然资源极度贫瘠,石油、铁矿、橡胶等关键战略资源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2024年1月,日本石川县发生强烈地震,大量房屋坍塌损毁,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日元,这场自然灾害也再次暴露了日本本土环境的脆弱性。
回顾历史,二战时期日本之所以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核心原因就是为了掠夺稀缺资源,以弥补本土供应不足。
若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源供应必然陷入紧张,日本为求生存,首要任务必然是获取稳定的资源补给,而非与相邻的军事强国正面硬拼。
在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和美国这两个国家进入了日本的潜在战略视野,前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后者则是日本的军事盟友,尽管日本与这两国在历史上都存在过节,但从战略利益考量,它们都可能成为日本的目标。
澳大利亚作为南半球的资源大国,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六,人口却仅有两千多万,地广人稀的特点使其拥有极高的人均资源占有量。
该国的铁矿储量和产量均居全球首位,煤炭、天然气等资源也极为丰富,2024年澳大利亚铁矿出口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成为全球众多工业国家的重要资源供应地。
这样一个资源宝库,早已被日本觊觎已久,早在二战时期,日本就将澳大利亚纳入了其扩张版图,1942年2月19日,日本海军航空兵对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发动大规模轰炸,目标就是摧毁盟军在该地区的补给基地,为后续入侵行动扫清障碍。
当时的日本海军野心勃勃,计划以达尔文港为跳板,逐步占领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将其打造为日军在南半球的战略基地。
只是后来在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海军遭受重创,这一侵略计划才最终破产,但日本对澳大利亚资源的渴望却从未真正消退。
若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源供应线被切断的日本,极有可能将澳大利亚视为获取资源的首要目标,认为凭借自身军事力量拿下澳大利亚是可行性较高的选择。
从军事角度分析,澳大利亚虽然军事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由于人口基数小,军队规模有限,且国土面积过大导致防御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全方位的有效防御。
尽管近年来日本与澳大利亚的关系日益密切,2022年两国签署了新的防务合作协议,多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表面上呈现出盟友姿态,但在生存利益面前,这种表面的友好关系很可能被彻底颠覆。
德国战略分析人士通过研究二战时期日本的军事行动档案发现,日本是一个极度注重现实利益的国家,在战略决策中始终以成本收益为核心考量,资源作为战争的生命线,必然会使其不惜一切代价争夺,而澳大利亚这样的资源大国自然会成为其重点觊觎的对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