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慧畜牧行业或生物资产监管行业,一定都接触过智能耳标。
那么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智能耳标究竟是一个实用的设备,还是仅仅为了展示技术而存在的“智商税”?
1养殖场的考量

在我深入养殖场进行调研时,我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尽管智能耳标技术听起来很高大上,但许多养殖场却对其并不感冒。这让我不禁思考,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成本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智能耳标的价格不菲,对于许多养殖场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而且,除了购买成本,还有后续的维护费用。这对于一些规模较小或者利润较薄的养殖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但是,成本并不是唯一的问题,技术成熟度和接受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许多养殖场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并不高,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熟悉的管理方式。
2试点项目的启示

通过试点项目,可以验证智能耳标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未来的大规模应用打下基础。然而,试点项目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立即大规模推广。试点项目往往得到了政府或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包括资金、技术等,这在大规模推广时可能难以复制。
3智能耳标的现实挑战

而且,智能耳标的安装和维护也需要一定的人力和技术,这对于实际应用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此外,智能耳标在疫情防控、发情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并不如人所愿。温度传感器和活动量传感器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但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参考价值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干扰、测温接触面的贴合度和清洁度等都可能影响温度传感器的准确性。而活动量传感器,安装在耳朵上的设备,是否真的能够准确反映动物的存活状态、健康状态以及发情状态,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毕竟,环境干扰、蚊虫干扰等因素都可能对传感器的监测结果产生影响。
再有,智能耳标的软件系统如果仅仅是记录数据而缺乏深入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其实用性也大打折扣。
最后,智能耳标的使用还涉及到责任划分的问题。比如,耳标安装谁来做,养殖场、供应商,还是政府或者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能不能安装到位?再比如如果耳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比如掉标、没电了等,又是谁来负责更换?这需要明确的责任划分机制。
4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

一个真实案例,某银行在贷后监管过程中使用智能耳标。一场大雪导致一个牛棚坍塌,砸伤了多头牛。智能耳标系统监测到牛的活动量突然降低,甚至有的降为0,系统及时反馈了这一异常情况。银行人员迅速采取行动,联系养殖场了解情况,从而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个案例表明,在某些紧急情况下,智能耳标系统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总的来说,智能耳标在智慧畜牧和生物资产监管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它既不是万能的解决方案,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的面子工程、智商税。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这项技术,理性地分析其优势和局限,同时也要警惕和解决它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优化和改进。
如果你对智能耳标应用有任何想法,也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