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不昧碑”前佳话传——看新绛县三泉村如何弘扬信义风尚

药王阁门楼下,新立的“不昧碑”见证三泉村信义风尚的传承。王婷丽摄10月15日清晨,运城市新绛县三泉村的药王阁门楼下,70

药王阁门楼下,新立的“不昧碑”见证三泉村信义风尚的传承。王婷丽摄

10月15日清晨,运城市新绛县三泉村的药王阁门楼下,70岁的村民刘丕煌提着水桶,用一把磨得油亮的棕毛刷,仔细擦拭着眼前这块青石碑。

水珠滑落,“拾金不昧”四个遒劲大字在晨光下显得愈发清晰。

村里人一直称它为“不昧碑”。

90多年前,距离这里不远处,曾有一块同样镌刻着“拾金不昧”大字的石碑,立于村中鼓堆泉边、孚惠桥畔。现在这块碑,是2023年新立的。

跟随着刘丕煌的脚步,记者走进三泉村,在村民们的一段段讲述中,这座石碑与村庄的故事逐渐鲜活起来。

1

“不是自己挣的,拿了亏心”

刘丕煌擦拭石碑的习惯,从新碑立起那日就开始了,周周不落。“碑明净了,心才亮堂”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位老人对石碑的深厚感情,源于家族与职业的传承。他是三泉村的一名退休教师,也是最初守护失物的老村长刘永康的重孙。

时光倒流至上世纪30年代初,新绛雍裕纱厂破土动工。西庄村的石匠曹永亨、曹瑞林兄弟俩,接下了工地的石料活儿。两人起早贪黑,辛苦忙碌了两个月,终于盼到结账的日子。

当账房先生把100块现大洋“叮叮当当”码进蓝布搭包时,兄弟俩眼睛都亮了。这些钱,够一家老小吃喝一年。

那天晌午,日头毒辣,晒得土路发烫,兄弟俩背着沉甸甸的搭包往家赶。到了三泉村孚惠桥边,早已口干舌燥的两人走到桥下泉眼边,把搭包小心放在身旁的草地上。清冽的泉水下肚,浑身暑气顿时消了大半。想着再走一个多时辰就能到家了,满心欢喜的兄弟俩便起身赶路。

走出二里地后,曹永亨突然心里一空,伸手往背后摸,坏了,搭包没了!两人扭头就往回跑。可到了桥边,草丛里什么也没有了。

兄弟俩拖着沉重的步子往村里走,见人就打问。最后有人指点,让他们去村长刘永康家问问。

搭包到底去哪了呢?原来就在兄弟俩离开后,三泉村的杨春源和李仰丰干完农活来到了桥边,发现了那个鼓鼓囊囊的蓝布搭包。面对白花花的大洋,两人没有过多犹豫,商定一起把钱交到村长手上。

不久,曹家兄弟也赶到了村长家。听到兄弟俩准确地描述出了搭包角补丁的细节后,刘永康从里屋取出搭包,交到了他们手上。

兄弟俩扑上去,曹瑞林手抖得数了一遍又一遍——整整100块,分文不少。兄弟俩欲拿出20块大洋酬谢,这三位三泉村人却坚辞不受:“不是自己挣的,拿了亏心。”

深受感动的曹氏兄弟,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将一块刻着“拾金不昧”的青石碑悄然立于孚惠桥畔。碑文末的小字刻着:“三泉村民急人所急,义薄云天,此碑永志其德。”

历经岁月沧桑,石碑后来不幸损毁。

2023年2月,三泉村组织人手编纂村志,往事在残碑碎块和老人们的口述中又完整重现。

为激励后人,当年11月,村委会经过重新选址,决定自孚惠桥西移200米,将新碑立于药王阁门楼下。每天来来往往的村民一抬眼都能看到碑上四个大字。

2

“秤砣下压着的,是咱三泉人的脸面”

“不昧碑”,是三泉村人致富路上的一面镜子。

改革开放之初,三泉村人瞅准商机,做起了小杂粮生意,三泉村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小杂粮集散地。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三泉村的杂粮产业也面临新的挑战。

本世纪初,部分外来商贩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出了掺杂掺假、短斤少两等不正当手段。随着村里老一辈经营者逐渐退出,一些年轻人面对激烈竞争和利益诱惑,也出现了底线失守的情况。

老党员杨宝龙回想那些年收粮时的情景,心中愤懑:“有的在秤砣底下粘磁铁,100斤敢少8斤”“还有卖粮户把陈粮掺进新粮,麻袋底下塞土坷垃”……

这些乱象,败坏了三泉村多年积攒下的名声,三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江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拾金不昧”的故事,江蕾从小听到大。老一辈面对一堆大洋都不动心,现在怎能为了赚钱就把诚信丢了呢?思前想后,江蕾拿定主意:“还是要用‘信’来立规矩。”

2018年,在一次村民代表会上,江蕾拿出一份《小杂粮公平买卖协议》念道:“头一条,明码标价,谁胡乱抬价,全村不收他家粮!第二条,管好秤杆子,作假使诈的,清出市场三年……”

做了大半辈子杂粮生意的樊新慧,第一个挤上前,摁下红手印:“早该这样,秤砣下压着的,是咱三泉人的脸面!”带着这份承诺,樊新慧联合五户脱贫户成立了合作社。他们在收购点挂出醒目的诚信公示牌——价格、检测报告写得清清楚楚,还请来村民代表当监督员,盯着过秤、算钱。

2020年秋雨连绵,不少玉米水分超标。

樊新慧拿起一穗玉米掂了掂:“找设备厂烘干,费用算我的。”机器轰鸣一夜,玉米烘干后,他按协议价,一分不少收进仓。

最后一算账,租赁费、场地费加上烘干机的电费多花了近2万元,家人有些心疼,樊新慧指着粮仓门口“诚信经营”的木牌说:“诚信的牌子,无价。”

很快,中储粮的采购车循着三泉村这份远近闻名的好口碑找上门,签下2000吨杂粮的大单。

如今,村里的杂粮企业已近20家,年营收突破3亿元。

10月17日,江蕾与记者同行,再次走近那座新立的“不昧碑”。她说:“三泉能一步一步把杂粮做出名堂,说到底靠的就是诚信,不仅粮食要真,做人更要实。”

3

“咱条件好了,要帮衬有困难的乡亲”

“不昧碑”,是三泉村人的一把精神标尺。

上世纪80年代,三泉村村民韩守琴与妻子杨光慧,见孤寡老人杨德海年事已高,独自生活困难,便主动提出跟老人搭伙过日子。

这一搭伙就是30年。寒来暑往,杨德海成了这个家实实在在的一员。

杨光慧记得,有一年冬夜,杨德海犯了老寒腿,疼得直哼哼。韩守琴二话不说,裹上棉衣就去邻村敲医生的门。深一脚浅一脚地踩雪回来时,天都快亮了。杨光慧则守在灶边,一遍遍换着热水给老人敷腿。

村里经常开展“五好家庭”“敬老孝亲”身边典型评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乡村建设。几年下来,已有300多人获此殊荣。这些选树活动让村民们抬头就能看见榜样,明白好家风、好品德是什么样子。

村里有一对智力障碍的刘红义夫妇生活困难。村建筑队队长杨天荣不仅为他们保留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还在前些年帮他们建起了三间瓦房。他经常说:“咱条件好了,要帮衬有困难的乡亲。”

2023年9月24日14时许,三泉村青年李文斌途经汾河湾桥头广场,突然听到一阵呼喊声:“快救人啊,有人落水了!”

李文斌顾不上脱掉外衣,纵身跃入水中。河水暗流涌动,每前进一米都需要消耗大量体力。最终,他拼尽全力,将落水者营救上岸。

两天后,市县乡联合慰问组上门走访,李文斌淡淡一笑:“谁都会遇到难处,碰上了就不能不管。”

今年新学期,三泉小学迎来了新生。开学第一课上,老师们娓娓讲述着“不昧碑”的过往,学生们安静聆听。阳光洒在教室里,一双双清澈的眼睛盯着黑板上的几个大字,琅琅的诵读声久久回荡:“拾金不昧,信义为本……”

短评:在潜移默化中汇聚向上向善力量

南有桐城六尺巷,北有新绛“不昧碑”。

由这块碑引发的一段拾金不昧的佳话,跨越90多年光阴,依然鲜活。三泉村先人们身上闪耀的道德微光、诚信守义的淳朴民风,已经年累月转化为向上向善的良好村风,滋养着一代代三泉村人。

“不是自己挣的,拿了亏心”“秤砣下压着的,是咱三泉人的脸面”“咱条件好了,要帮衬有困难的乡亲”——这些朴素的话语诠释着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传统美德。

如今的三泉村人,通过重立“不昧碑”,将弘扬信义风尚融入和美乡村建设,堪称精神文明创建的典型样本。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希望更多基层村社像三泉村一样,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让文明之花遍开城乡,汇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