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终于考完了,接下来就等着阅卷出分数了。其实早在500多年前,就有画家记录下了“高考查分现场实况”,这就是明代画家仇英画的《观榜图》。
《观榜图》设色绢本,描金,34.4x638厘米,描绘了科举放榜,举子们观榜的盛况,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仇英(生卒年不详),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后移居苏州。明代绘画大师,与沈周、唐寅、文徵明合称为“吴门四家”,也是“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和代表性画家。
要读懂这幅画的精髓,得先get明代科举的“游戏规则”。
1. 考试流程:先考乡试(省级,中了叫“举人”,比如范进),再考会试(全国,中了叫“贡士”),最后殿试(皇帝亲考,定“三甲进士”)——层层筛选,比现在高考+考研+考公还卷!
2. 放榜仪式:殿试放榜叫“传胪”,榜单是金灿灿的“金榜”,放榜时还要敲锣打鼓,上榜者直接“鲤鱼跳龙门”(当官拿俸禄,改变家族命运),难怪画里的考生比现在查高考分数还疯狂!
3. 竞争烈度:明代科举三年一次,每次全国录取进士也就几十到几百人(比如万历年间平均每次录100多人),比现在考清北还难,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再来看画(大图预警,建议手机横屏观看)。
画里的重点部分就是宫城门外的“放榜场地”(明代殿试放榜多在皇宫外,象征皇恩浩荡)。皇榜高悬在宫墙上(怕有人激动撕坏了),还搭了棚子(挡着直射光怕看不清楚)。人群全往中间的榜单挤:
- 上榜考生:有人手指榜单蹦起来,像中了五百万彩票;有人拉着同伴哭到颤抖,仿佛在说“寒窗苦读没白费”;那位淡定散步的“凡尔赛学霸”,内心只怕早已在计划“游街穿搭”。
- 落榜考生:有人故作淡定,但脸上活脱脱是一个“人间不值得”表情包;还有人瞪着榜单发呆,眼神空洞得能装下整个太湖;最扎心的是好几位落榜小哥,得被朋友搀扶着,才不至于晕倒在地。
- 吃瓜群众:围观的百姓和举子们混在一起,里三层外三层,有的踮脚张望,有的交头接耳,活像明代版“吃瓜现场”。榜外远处,负责维持秩序的官兵却在风轻云淡,一副“雨我无瓜”的样子。
虽然画中有成百上千号人,但在仇英笔下却层次分明——前排查分、后排围观、远处报喜的快马,热闹又不乱套。
作为出身漆工的逆袭画家,仇英对科举的态度耐人寻味。他笔下既有对“金榜题名”的向往,也不忘调侃制度的残酷:有人十年寒窗终得功名,有人白发苍苍仍是“童生”。这幅画既是对科举盛况的记录,也暗藏对“一考定终身”的反思。
从古至今,考生的心情从未改变。无论是明代举子仰头望榜,还是当代学子盯着手机屏幕,那种期待、忐忑、欣喜或失落,都是一脉相承。仇英的《观榜图》不止是一幅画,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对“公平竞争”的渴望,对“改变命运”的执着。
最后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得偿所愿!
(注:文中科举细节参考明代《明史·选举志》及科举制度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