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苏州半导体“小巨人”和林微纳冲击港股 难掩毛利率腰斩之痛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浪潮下,国产替代成为行业主旋律,而“MEMS微纳制造第一股”和林微纳的资本动向,正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浪潮下,国产替代成为行业主旋律,而“MEMS微纳制造第一股”和林微纳的资本动向,正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2025年9月,这家科创板老兵正式递交港股招股书,开启二次上市征程。从科创板到港股,这步资本大棋背后,既有企业拓展国际版图的雄心,也暗藏着毛利率腰斩、项目三度延期、实控人IPO前套现等多重隐忧。作为国内MEMS声学组件与半导体测试探针领域的双龙头,和林微纳的闯关之路,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折射出中小半导体企业在“技术突围”与“资本补血”中的生存现状。

一、科创板到港股的二次冲刺

2025年9月26日,苏州和林微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661.SH)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登陆香港主板,国泰君安国际、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这一动作,距离其2021年7月登陆科创板仅四年时间,彼时作为“MEMS微纳制造第一股”,和林微纳以17.71元/股发行,上市首日股价暴涨154%,市值一度突破百亿,成为半导体细分领域的明星企业。

截至2025年9月26日,和林微纳A股总市值达77.6亿元,业务已形成“MEMS微纳米制造组件+半导体测试探针+微型传动系统”三大支柱。市场地位尤为亮眼:全球MEMS声学模块组件市场份额18%,仅次于瑞声科技排名第二,核心客户涵盖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国内半导体测试探针市占率超25%,稳居龙头,长电科技、华峰测控等行业巨头均为其合作伙伴。

不过,资本市场对“二次闯关”的审视向来严苛。2024年以来,已有3家半导体企业因业绩波动、内控缺陷在港股审核中折戟。和林微纳此次冲刺,既需证明自身技术壁垒,更要回应市场对其盈利稳定性、资本运作能力的诸多疑问,这场双向奔赴的资本博弈,注定不会平坦。

二、毛利率腰斩与盈利稳定性危机

财务数据是和林微纳此次赴港的最大“软肋”,毛利率的断崖式下滑尤为刺眼。2022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尚维持38.1%的行业高位,在国内半导体零部件企业中排名前20%;但2023年受消费电子低迷、半导体行业下行冲击,毛利率骤降至18.3%,2024年进一步探底至15.8%,直至2025年上半年才随行业复苏回升至21.1%,仍较峰值下滑44.6%,远低于同行业28%的平均水平。

分业务拆解,三大板块全面承压。占营收超50%的核心产品MEMS精微器件,毛利率从32.8%降至15.7%——下游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18%,客户议价能力增强导致产品单价降12%,而铜、钨等原材料成本却涨8%,一降一升间利润被大幅挤压;半导体测试探针业务更惨,2023年毛利率同比腰斩至20.8%,国内同行扩产引发价格战,单支探针均价从0.8元跌至0.55元,降价幅度远超成本降幅;2022年新拓展的微型传动系统,2023年毛利率更是录得-20.7%的亏损,产能利用率不足30%,固定成本分摊过高,尚未形成盈利能力。

毛利率下滑的同时,研发投入却在加码。2024年研发费用达5694万元,同比增长45%,主要用于新型探针材料与MEMS工艺升级,但同期营收仅增长9.8%至8.2亿元,成本增速远超收入,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净利润的波动更凸显危机:2023年净亏损2090.7万元,为上市以来首亏,仅存货跌价准备就计提1200万元(对应滞销探针账面价值3500万元);2024年亏损收窄至863.9万元,仍依赖450万元政府补助才勉强止血;2025年上半年虽扭亏为盈至3069.7万元,但客户集中度风险却在加剧。

2025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高达62.8%,较2022年的48%大幅提升,其中第一大客户华峰测控单家贡献25.1%营收。这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结构暗藏巨大风险:2023年华峰测控订单收缩30%,直接导致和林微纳探针业务营收减少2800万元,占该业务当年营收的15%。若未来核心客户因行业周期或技术路线变更转向泰克、安捷伦等海外供应商,公司刚有起色的盈利将面临直接冲击,盈利稳定性亟待验证。

三、项目延期与双重依赖的枷锁

募投项目的三度延期,是和林微纳业务端的突出短板,也引发了市场对其资本效率的质疑。2021年科创板上市后仅6个月,公司定增募资6.89亿元,核心投向“MEMS工艺晶圆测试探针”和“基板级测试探针”项目,原计划2024年9月达效,投产后可新增10亿支探针产能,年增收入5亿元——相当于2024年营收的61%,市场期待极高。

但项目推进远不及预期:2024年6月,公司以“行业周期波动”为由将达效时间延至2025年9月;2025年8月,又以“国产供应链验证周期超预期”为由,将MEMS探针项目再度延至2027年9月。截至2025年6月底,两个项目仅投入2.1亿元,占募资总额的30.5%,剩余3.8亿元却被用于购买银行理财,形成“有钱理财、无进展投”的尴尬局面。

项目延期直接导致产能瓶颈凸显。当前公司探针年产能8亿支,2024年利用率已达92%,但因新项目无法投产,2025年上半年错失3家海外客户订单,包括全球封测巨头日月光的8000万元订单,业务增长受限。投资者在互动易平台质疑“募资用途变相变更”,公司仅以“市场环境变化”含糊回应,进一步削弱了市场信心。

比项目延期更棘手的,是供应链与客户的“双重依赖”,让公司在产业链波动中缺乏抗风险能力。供应链端,高精度钨丝、钯金镀层等核心原材料长期依赖海外供应商:2022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43.7%,中国台湾长庚材料一家就占18%,该公司是全球少数能供应高精度钨丝的企业。

客户端依赖同样严重,消费电子与半导体封测龙头贡献超六成营收。2023年,某国际消费电子巨头(苹果供应链核心企业)因手机出货量下滑12%,大幅削减MEMS组件订单,直接导致和林微纳相关产品销量降12%,营收减少1.1亿元,占当年营收的13%。这种“原材料靠进口、收入靠大客户”的“两头在外”结构,让公司在贸易摩擦、行业周期中疲于应对,难以获得国际投资者认可。

四、股东减持与架构治理挑战

港股IPO关键期,核心股东的密集减持给市场信心蒙上阴影。2025年6-9月,实控人骆兴顺在科创板“三年内不减持”承诺到期仅1个月后,便通过集中竞价减持170.55万股,套现约7316万元,持股比例从34.33%降至33.33%。同期,董事钱晓晨减持80万股套现3300万元,早期投资人马洪伟减持180万股套现7800万元,合计减持超260万股,套现超1.1亿元。

减持公告发布后,公司A股股价3日内下跌6.2%,成交量放大3倍,投资者对股东“用脚投票”的担忧凸显。公司仅以“股东自身资金需求”解释,未说明具体用途,而此时距递交港股招股书不足1个月,敏感期减持难免让市场质疑其对公司前景的信心,可能影响港股认购意愿。有券商研报指出,实控人IPO前减持,传递出对短期业绩增长信心不足的信号,增加了上市不确定性。

红筹架构搭建则带来治理挑战。根据招股书,和林微纳计划以“协议控制+股权置换”模式赴港,将境内资产注入境外SPV。但前十大股东中5家私募基金面临退出压力,持股4.2%的苏州元禾厚望基金2026年到期,港股6-12个月锁定期可能与其退出节奏冲突,埋下上市后集中减持隐患。

更关键的是股权集中问题,实控人骆兴顺直接与间接持股合计38.04%,董事会7名成员中3名为其亲属或旧部,分别担任董事、财务负责人等要职。港股市场对“同股不同权”接受度低,这种集中架构可能引发“决策独立性”与“中小股东保护”的质疑。港交所要求发行人证明治理市场化,若信息披露不充分,可能成为审核“卡脖子”问题。(资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