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4年春,绵竹以西的三造亭夜色如墨,泥泞的官道上突然响起急促的马蹄声。被囚于槛车中押往洛阳的邓艾,刚被旧部砸开枷锁救出,还没来得及整理衣衫,一支精锐骑兵已疾驰而至。带头将领眼中寒光毕露,正是他昔日部下田续,而这致命追杀的背后,竟藏着一句改变三国格局的密令:“你现在能报江油的仇了!”
作为偷渡阴平、逼降刘禅的灭蜀第一功臣,邓艾为何落得阶下囚的下场?手下冒死相救后,为何又遭同袍截杀?卫瓘这句“报江油之仇”的背后,是私人恩怨的爆发,还是精心策划的政治谋杀?
偷渡阴平邓艾的一生,堪称三国时期寒门逆袭的典范。他出身南阳新野的平民家庭,自幼丧父,靠放牛为生,却始终不忘苦读兵法。因口吃被人嘲笑“邓艾吃”,却凭借过人的军事天赋,从屯田小吏一步步做到征西将军,成为曹魏后期最耀眼的将星。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兵分三路:钟会率领主力十余万进攻剑阁,诸葛绪阻断姜维退路,而邓艾则率领三万偏师,承担起最凶险的任务——偷渡阴平。这条路线全长七百余里,山高谷深,荒无人烟,连蜀汉都认为这里绝无大军通过的可能。
邓艾却偏要创造奇迹,他身先士卒,率领士兵“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在绝境中凿山开路、修桥造阁。途中粮草断绝,士兵们煮食野菜充饥,甚至有将士不慎坠崖身亡,但邓艾始终坚守信念。当大军终于穿出阴平小道,抵达江油城下时,蜀汉守将马邈彻底傻眼,毫无防备的他直接开城投降。
拿下江油后,邓艾马不停蹄进攻绵竹,遭遇蜀汉最后的抵抗力量,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面对“蜀中无大将”的困局,诸葛瞻以死明志,与儿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沙场。绵竹失守后,成都门户大开,蜀汉后主刘禅见大势已去,率领群臣自缚出城投降,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就此灭亡。
消息传回洛阳,司马昭欣喜若狂,封邓艾为太尉,食邑二万户。此时的邓艾达到人生巅峰,他在成都意气风发,规划着战后治理蜀地、顺势伐吴的蓝图,却没意识到,功高震主的隐患已悄然滋生,一双双嫉妒的眼睛正盯着他的位置。
二士争功邓艾的悲剧,始于与钟会的“二士争功”,而背后推手正是权臣司马昭。钟会出身颍川士族,父亲是太傅钟繇,自幼才华横溢,深得司马昭信任。此次伐蜀,钟会率领主力却被姜维阻于剑阁,寸步难行,而邓艾的偏师却立下灭国奇功,这让心高气傲的钟会嫉妒得发狂。
更让钟会不满的是,邓艾灭蜀后行事专断,未经朝廷批准便擅自做主:封刘禅为扶风王,任命蜀汉旧臣为官,还上书司马昭建议留兵屯田、暂缓回京。在邓艾看来,这是稳定蜀地的必要举措,可在钟会和司马昭眼中,这却是“擅权越矩”的谋反信号。
钟会抓住机会,联合监军卫瓘开始构陷邓艾。他们篡改邓艾送往洛阳的奏章,添加“辞指悖傲”的语句,又伪造邓艾与刘禅的通信,谎称其意图割据蜀地自立。司马昭本就对邓艾的威望心存忌惮,接到诬告后当即下令:逮捕邓艾父子,用槛车押解洛阳治罪。
卫瓘作为司马昭安插在军中的眼线,深知此行凶险。当时成都城内全是邓艾的旧部,兵力达数万之众,而他手中仅有一千人。为了顺利擒获邓艾,卫瓘深夜入城,以“只抓邓艾,余人不问”的承诺稳住众将,趁黎明时分邓艾熟睡之际突然发难,将其父子擒获。邓艾被押出府时仰天长叹:“我邓艾是忠臣啊,竟落得如此下场!”
这场看似顺利的抓捕,只是更大混乱的开端。钟会在邓艾被擒后,立刻接管了全部大军,野心彻底暴露。他与降将姜维密谋反叛,打算据蜀自立,却因部下哗变兵败被杀。一夜之间,成都从平蜀后的安宁陷入血雨腥风,而被押在途中的邓艾,竟成了局势反转的关键。
劫囚追杀钟会叛乱被杀的消息传到押解队伍中,邓艾的旧部群情激愤。他们认为主帅是被诬陷的,如今元凶已死,理应救出邓艾主持公道。于是,数十名忠心耿耿的部下连夜追赶,在绵竹附近追上槛车,砸开枷锁将邓艾父子救出,准备护送他们返回成都。
可这一幕,却让留守成都的卫瓘陷入恐慌。卫瓘不仅参与了诬告邓艾的阴谋,还在平定钟会之乱中独占功劳,若邓艾平安返回洛阳,一旦昭雪冤案,自己必然死无葬身之地。更重要的是,他要向司马昭表忠心,彻底消除这个“不稳定因素”。
就在此时,卫瓘想到了一个完美的“刀斧手”护军田续。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一段与邓艾的旧怨。当初邓艾偷渡阴平抵达江油时,曾命田续为先锋攻城,可田续畏惧蜀汉守军,迟迟不敢前进。邓艾大怒,当即下令将其推出斩首,幸得众将苦苦求情才保住性命,但田续却从此对邓艾怀恨在心,这“江油之辱”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卫瓘找到田续,眼神冰冷地说道:“你现在能报江油的仇了。”这句话如同点燃导火索,瞬间唤醒了田续心中的仇恨。他当即领命,率领五百精锐骑兵连夜追击,终于在三造亭追上了邓艾一行。
此时的邓艾刚重获自由,毫无防备,见迎面而来的是自家军队,还笑着上前询问。可田续二话不说,挥刀便砍,邓艾当场殒命,其子邓忠试图反抗,也被乱军杀死。与邓艾一同遇害的,还有他的司马师纂,尸体被砍得“体无完肤”,场面惨不忍睹。
田续带着邓艾父子的首级返回成都复命,卫瓘立刻上书司马昭,谎称邓艾被救后意图谋反,已被当场诛杀。司马昭对这个结果心满意足,不仅没有追究卫瓘擅杀功臣之罪,还对其加官进爵,而田续也借着这桩“投名状”得以自保,只是从此在史书上留下了“卖主求荣”的骂名。
悲剧根源邓艾之死,看似是私人恩怨引发的谋杀,实则是曹魏末年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他的悲剧,早已在偷渡阴平的那一刻埋下伏笔,而背后藏着三层无法破解的死局。
1. 寒门与士族的阶级对立
三国时期,士族门阀垄断官场,而邓艾是纯粹的寒门出身,靠着军功一步步上位,这本身就遭到士族集团的排挤。钟会、卫瓘皆出身名门,他们从骨子里看不起邓艾,更无法容忍一个“放牛娃”立下超越自己的功勋。司马昭虽然重用邓艾,却始终对其心存提防,一旦出现谋反的借口,便毫不犹豫地将其牺牲,以换取士族集团的支持。
2. 功高震主的历史铁律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古代功臣的宿命,邓艾也未能幸免。他偷渡阴平的壮举堪称军事奇迹,灭蜀之功足以震动天下,可这种威望却让司马昭坐立不安。在司马昭眼中,邓艾手握重兵、深得军心,又占据蜀地这个战略要地,一旦有二心,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无论邓艾是否谋反,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胁,必须除之而后快。
3. 刚直性格的致命缺陷
邓艾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政治智慧却有所欠缺。灭蜀后,他行事高调,擅自封官许愿、制定国策,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却触碰了“擅权”的政治红线。他没有意识到,在司马昭的权力体系中,自己只是一枚棋子,当任务完成后,随时可能被抛弃。如果他能收敛锋芒,主动交出兵权,或许能保住性命,可刚直的性格让他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直到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才为邓艾平反昭雪,承认其灭蜀大功,赦免其家属返乡。可这迟到的正义,终究无法挽回一代名将的性命,只能让三造亭的那片血迹,成为三国历史上最令人唏嘘的印记。
结语邓艾的故事跨越千年,至今仍能给我们深刻启示。他的悲剧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仅需要过人的才华,更需要懂得审时度势的智慧;在复杂的权力格局中,锋芒毕露往往会引火烧身,懂得收敛才能长久立足。
卫瓘的算计与田续的报复,也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在利益面前,忠诚与道义往往不堪一击。但历史终究是公平的,卫瓘后来虽身居高位,却在八王之乱中被杀,家族覆灭;田续则从此销声匿迹,只留下千古骂名;而邓艾的功绩却被永远铭记,成为后世敬仰的军事奇才。

正如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邓艾:“邓艾矫然强壮,立功立事,然暗于防患,咎败旋至,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此盖古人所谓目论者也。” 这句评价,既是对邓艾一生的总结,也是对所有身处名利场中人们的警示。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陈寿著)
2. 《资治通鉴·魏纪十》(司马光编著)
3. 《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房玄龄等著)
4. 《三国史话》(吕思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