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河南60岁大学“扫地僧”火了!5年写近400首诗,作品被大学教授称赞!他说:先端稳饭碗,再把生活过成诗

什么叫诗人?一个保安能成为诗人吗?

在郑州龙子湖畔的河南经贸职业学院,60岁的保安要亚军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玄乎。“只要热爱生活,人人都可以把生活写成诗。”他说。

当他穿着挺括的保安制服,从值班室里拿出那些边角泛黄、写满字的本子时,你很难不感到好奇。这些本子,记录了他近五年创作的近四百首格律诗。

从“顺口溜”到格律诗

在成为诗人之前,要亚军首先是个工人。18岁高中毕业,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安阳火柴厂。那是一个与诗词格格不入的世界,只有汗水和金属的轰鸣。但他骨子里,始终住着一个“文艺青年”。

“小时候就爱看书,谁家有新书都想借来看。”要亚军回忆,上学时作文写得好,常被老师表扬,这在他心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即便是后来当了工人,下了岗,又到郑州做起茶叶生意,这份热爱也从未熄灭。他写过散文,写过顺口溜,最喜欢的还是写格律诗,怀揣着一个模糊的诗人梦。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201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安阳市文联举办的诗词培训班。“以前都是‘野路子’,写的东西叫行家一看,根本不是诗,就是顺口溜。”要亚军笑着说。

那一周的学习,为他打开了格律诗的大门。平仄、对仗、押韵,这些复杂的规则像一把钥匙,让他从一个爱写几句的爱好者,开始向着真正的创作者迈进。

从那时起,他的诗歌生涯才算真正步入正轨。五年时间,他写下了近四百首格律诗。

先找饭碗,再聊远方

“半窗绿植半爬墙,风掠丛林郁苍茫。年后多时降水少,蔷薇满院吐幽香。”这是他今年春天写的一首《七绝·蔷薇》。

诗里有景,有情,还有对天气的细微观察。要亚军的诗,大多源于这种“触景生情”。湖边的芦苇,雨后的落叶,甚至是行政楼里的一幅蝴蝶图,都能拨动他的心弦。

“写诗的人,首先要热爱生活,观察要仔细。”他说。这份细腻,让他能从最平凡的日常中,提炼出诗意。

有趣的是,这位情感细腻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异常务实的人。当被问及对校园里来来往往的年轻人有什么话时,他的回答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先找一个饭碗再说”。“父母花了那么多钱培养你,你得先能养活自己,然后有闲暇了,再去发展自己的爱好。”

这份务实,贯穿了他的人生。从国企下岗,他没有躺平,而是主动下海做生意。如今退休了,闲不住的他又选择来高校当保安。

他坦言,选择大学,是因为这里人文气息浓厚,查资料、请教老师都方便。他把保安亭变成了自己的书房,把夜深人静的校园变成了自己的创作天地。

一个字能想一星期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要亚军的创作方式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写诗的人,不能急躁,慢工才能出细活。”他说。

为了一个字,他能琢磨一个星期。他的诗稿上,满是修改、圈画的痕迹,一个词换了又换,直到他觉得意境和格律都妥帖了才罢休。

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炼字”,不是练习书法,而是锤炼文字。“有时候一个字找不到替代的,心里就像猫抓一样,但你不能急,得静下心来,在脑海里搜寻。”

他随身带着好几个本子,有红皮的,有白皮的,还有一个是用A4纸自己装订的,边角已经磨得起了毛。灵感来了就记下,写满一本就存起来。“网上的东西说不定哪天就找不到了,还是写在纸上保险。”他笑着说,这些本子,一个月就能写满一本。

他的愿望也很朴素:在有生之年,多写点诗,将来能出两本诗集。“等到老了动不了的时候,可以拿起自己的诗集欣赏欣赏,这是我人生的一大乐趣。”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