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林海惨案,30勇士对抗500日寇,陈荣久用大刀,劈出了一条血路。陈荣久参军前,只是黑龙江饶河一个普通的庄稼汉。 饶河的黑土地养人,也磨性子。陈荣久种了十几年地,春种秋收,镰刀磨得比镜子亮,手里的老茧硬得能刮起火星。农闲时,他就跟着村里的猎户学射箭、练劈柴,一把砍柴刀耍得虎虎生风,谁也没想到,这门用来谋生的手艺,后来会成为他抗击日寇的利器。他家里有老婆孩子,炕头总是堆着晒干的玉米,冬天围着炉子烤土豆,日子虽不富裕,却透着踏实的烟火气——可这一切,都被1933年闯进饶河的日军撕碎了。 日军的马蹄踏碎了田埂,烧红了村庄。陈荣久亲眼看着日军把村里的粮仓点燃,把猎户的弓箭折断,甚至为了逼问抗联的下落,活活打死了他的邻居大爷。老婆抱着孩子躲在柴房里发抖,他攥着砍柴刀想冲出去,却被日军的机枪逼了回来。那晚,他看着熊熊燃烧的家园,听着孩子的哭声,心里的血像冰一样凉——庄稼人守不住自己的地,护不住自己的家,还算什么男人? 转年开春,陈荣久偷偷告别家人,背着那把磨得锃亮的砍柴刀,找到了正在饶河山区活动的抗日游击队。游击队缺枪少弹,很多战士手里只有梭镖和斧头,陈荣久的刀法让队长眼前一亮,直接把他编入了尖刀班。训练时,他比谁都刻苦,别人练一个时辰劈刺,他就练两个时辰,刀刃卷了就用石头磨,手上的伤口结了痂又裂开,他连眉头都不皱一下。战友问他图啥,他抹了把脸上的汗:“图把鬼子赶出东北,图让老婆孩子能安安稳稳种地。” 1937年3月,日军调集500多人,对饶河抗日根据地发动“围剿”。陈荣久带着29名战友,在大顶子山的林海中设伏,他们藏在厚厚的积雪里,身上盖着树枝,手里紧紧攥着武器——30个人,只有3支步枪、十几颗手榴弹,剩下的全是大刀和梭镖。日军的队伍浩浩荡荡开进山林,皮靴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声,离埋伏圈越来越近。 “打!”陈荣久一声怒吼,率先跳出雪窝,大刀带着风声劈向最前面的日军。那把砍柴刀在他手里仿佛有了生命,左劈右砍,日军一个个倒在雪地里。战友们跟着冲上去,步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刀刃碰撞声混在一起,林海中响起了震天的呐喊。日军没想到会遭遇如此顽强的抵抗,一时乱了阵脚,可毕竟人多势众,很快就稳住阵脚,用机枪扫射。 一名战友中枪倒地,陈荣久回头一看,红了眼。他迎着机枪子弹冲过去,大刀劈断了日军的机枪架,趁着日军慌乱,一把夺过机枪,转身扫射。可日军越来越多,战友们一个个倒下,最后只剩下他和几名战士。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用完了,陈荣久把机枪一扔,又抄起大刀,身上已经被鲜血染红,分不清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 他知道,今天大概率是走不出去了。但他不想让战友白白牺牲,更不想让日军轻易通过。他朝着战友大喊:“你们快撤,我来断后!”说完,他抱着必死的决心,朝着日军最密集的地方冲去,大刀挥舞得像一团旋风,又劈倒了几个日军。日军被他的勇猛吓住了,纷纷后退,可随即又有更多的日军扑上来,刺刀扎进了他的身体。 陈荣久轰然倒地,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把卷了刃的大刀。30名勇士,最终无一生还,却硬生生拖住了日军的“围剿”步伐,为根据地的群众转移争取了时间。后来,乡亲们在雪地里找到他的遗体,发现他的大刀上还挂着日军的毛发和衣物,他的眼睛圆睁着,仿佛还在怒视着侵略者。 这个普通的庄稼汉,用一把大刀,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大义”。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知道“守土有责”;他没有精良的武器,却凭着一腔热血,在林海中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血战到底。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正是无数像陈荣久这样的普通人,放下锄头、拿起武器,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抗击日寇的长城。 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被逼出了无穷的勇气。饶河的黑土地记得他,林海的寒风记得他,每一个中国人都该记得他——那个用大刀劈出民族气节的庄稼汉陈荣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