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日关系剑拔弩张,一名日本自卫队高官叫嚣:如果真的和中国打起来,日本民众不必要惊

中日关系剑拔弩张,一名日本自卫队高官叫嚣:如果真的和中国打起来,日本民众不必要惊慌,因为在日本本土上遇到解放军的概率为零。   从来没有中国的军队登陆日本过。这话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细琢磨,未免有些轻率,甚至可以说是低估了现实局势的复杂性。   先说他说的那句“历史上中国军队从未踏上日本本土”。没错,从历史记录上看,这话确实没毛病,但他忽略了一个大前提:战争形态的变化。   古代战争打的是什么?是人力、船只和冷兵器。以唐朝时期为例,最有名的一场中日交锋,白江口之战,发生在朝鲜半岛。   当时唐军联合新罗军队,击败了倭国支持的百济军队,直接确立了唐朝在朝鲜半岛的主导地位。虽然唐军没去日本,但那次胜利让倭国彻底断了插手朝鲜事务的念头。   换句话说,古代战争的重点在于控制战略区域,而不是非要打一场“登陆战”。再看元朝。元军两次试图东征日本,规模相当可观,但因为台风和后勤问题,始终没能成功登陆。   这些失败并不代表当时的中国军队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技术条件和自然因素的限制。到明清时期,虽然中日之间有一些边界冲突,但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更别提登陆作战了。   近代抗日战争期间,战争的主战场基本都在中国本土。总结来看,历史上中国军队没去过日本本土这件事,说到底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战争目标决定的,而不是因为“去不了”或者“打不过”。   但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战争形态早已不是冷兵器时代的延续。现代战争中,跨海作战的技术门槛已经大大降低。   解放军近年来在海军和两栖作战力量上的发展有目共睹,从航母编队的逐步完善,到075型两栖攻击舰的服役,再到海军陆战队的扩编,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远海投送能力。   而日本虽然是一个岛国,但地理条件却并非像他们自己宣传的那么“固若金汤”。   日本列岛长而窄,海岸线漫长,人口和经济中心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特点使得它在面对现代化两栖作战时,并没有所谓的“绝对安全感”。   再来看日本高官所谓的“不会登陆”的安抚言论,背后其实有不少问题。首先,这种说法本质上是为了缓解国内民众对中日关系紧张的焦虑情绪。   日本近年来在安全政策上频频动作,不仅通过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还在军事预算上连续突破上限,甚至提出了“反击能力”概念。   这些动作一方面引发了地区局势的紧张,另一方面也让日本国内担心,万一真的发生冲突,自己会不会成为战场。高官这番话表面上是在安抚民众,但实际上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战争的形态和规模并不完全以日本自己的意愿为转移。   其次,这种言论也反映了日本对解放军实力的某种误判。在现代战争中,制空权和制海权的争夺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   如果解放军能够在冲突中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那么登陆行动是否发生,完全取决于解放军的战略选择,而不是日本能否“阻止”。   更重要的是,现代战争并不一定需要发生在所谓的“本土”。日本的经济命脉严重依赖海上运输线,如果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其经济运行将迅速陷入困境。   也就是说,即使解放军不踏上日本本土,日本的战略安全也可能受到致命打击。另外,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日本的安全环境确实不是一个可以让他们高枕无忧的因素。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愈发复杂。日本近年来在强化与美国同盟关系的同时,也逐步卷入了一些敏感的区域事务中,比如在台海问题上的频频表态和动作。   这些行为无疑是在为自己增添风险。日本高官的这番言论看似是在“淡化威胁”,但其实掩盖不了日本在不断卷入区域紧张局势的现实。   综合来看,这名日本高官的言论更多是一种政治宣传,既有安抚民心的意图,也有试图塑造“无需担忧”氛围的考量。   但从历史经验、现实条件和军事技术发展来看,这种说法未免过于自信甚至有些片面。现代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远超以往,任何一方都不能轻易断言“绝不会发生什么”。   对于日本来说,与其用这种话术来安抚民众,不如深刻反思自身政策对地区安全的影响,真正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