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几内亚比绍的政变,民众不是爱穿军装的,只是也对穿西装的统治者失望。 11月26

几内亚比绍的政变,民众不是爱穿军装的,只是也对穿西装的统治者失望。 11月26日,比绍的清晨从枪声开始。士兵们像排练过一样精准地占领了总统府、电视台和选举委员会。一位出租车司机掐掉车载电台,低声说了句“今天不送客”——这句话比任何官方声明都更能说明民间的恐惧。军方宣布的“恢复秩序高级军事指挥部”听起来像个临时剧组,但他们给出的剧本却老套得令人疲惫:解散政府、关闭边境、实施宵禁。总统恩巴洛被扣押时,军方还特意说明他“身体状况良好”,仿佛这是某种人道主义关怀。 选举的死亡循环 这次政变的导火索看似是11月23日的总统选举,但真相更残酷:两名主要候选人各自宣布获胜,官方结果迟迟未公布。在非洲的某些角落,选举已经变成了一场没有裁判的拳击赛,当双方都认为自己是赢家时,军队就成了唯一的“仲裁者”。从1974年独立以来,几内亚比绍平均每5年就发生一次成功政变——这个频率比某些国家的总统换届还规律。 非盟、西共体、联合国——这些组织的谴责声明像复读机一样准时。观察团在声明中用了“深切忧虑”这样的外交辞令,但没人告诉他们,几内亚比绍的军队根本不懂外交语言。盟主席的“明确谴责”听起来像个无力的老人在呵斥不听话的孙子。更讽刺的是,0年以来西非已经发生6次成功政变,国际社会的制裁威胁就像狼来了的故事,喊多了就没人信了。 军方指控“政治人士与毒枭勾结”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作为拉美毒品走私欧洲的中转站,毒贩的钱包和政客的钱包之间只有一层薄纱。但用政变来反腐,就像用汽油灭火——只会让火势蔓延到更多地方。当军队声称要“净化政治”时,他们实际上是在重复一个古老的非洲悖论:用不民主的手段拯救民主。 最耐人寻味的是街头民众的反应。在Afrobarometer的调查中,28个非洲国家的大多数人“欢迎军政府”。这不是因为他们热爱穿制服的统治者,而是因为他们对穿西装的统治者彻底失望。当民主选举无法带来面包和安全感时,人们宁愿相信枪杆子能带来秩序——哪怕这种秩序是虚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