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及人士,尤其是亚洲那些曾饱受过日本军国主义迫害的国家及人士

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及人士,尤其是亚洲那些曾饱受过日本军国主义迫害的国家及人士都要十分清醒并深刻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这个病毒的巨大危害。 我外公手腕上有一道浅白的疤,他一生不肯细说。临终前把发黄的笔记本塞给我,只留四个字:别再犯错。多年后,我在新闻里看到某些变化,忽然明白他担心的是什么。 评论区总有人说,事情都过去那么久了,日本早变了,街头干净、人很礼貌,没必要紧张。我去过东京,确实有序友好。但好感和警觉并不冲突,这两件事要分开看。 近几年,一些信号不停冒头:防务预算连续抬升,提出“远程打击能力”,航母化改装推进,外购巡航导弹,教材与纪念活动争议反复出现,还有个别政客在敏感日子上镜。关于装备对外转移的限制被一步步松动,先是零部件,接着是更复杂的规则。规则一旦被改写,窗口就打开了,风从哪边吹进来,未必能完全掌控。 我在大学听过一场辩论,一个同学说:“历史要翻页,别被情绪绑架。”我只问了他一个问题:翻页之前,你有没有把这一页读完?许多受害者家庭连名字都没被记全,很多档案至今还需要被看见。记忆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防止重演。 真正让我警觉的,是政策表述里出现的“常态化”三个字。防务可以现代化,认知也要现代化,但当“外向行动”被包装成“常态”,当“必要之举”频繁被重复,就需要更严密的问责和更多的国际制衡。和平不是口号,是一条条红线守出来的。 我的看法很简单: - 对普通人保持善意,对历史保持清醒。 - 对美化侵略的言行零容忍,对试图改写底线的行为说不。 - 国际社会要把话说在前面:不把防务升级成进攻工具,不搞打擦边球的军贸,不碰核领域禁区,不让“海外动武”成为习以为常。 - 舆论要多讲证据、多看文件,不被“洗白”式叙事牵着走。 有人问,普通人能做什么?至少三件事:守住记忆,把史料讲给下一代听;关注政策和投票信息,让决策在阳光下被看见;在社交平台上,不给煽动性的虚假内容传播的机会。警惕,不等于敌视;和解,不等于失忆。 外公的笔记最后一页写着:“那时候我们以为不会更糟,结果每一次退让,都换来下一次更狠。”这句话我记到现在。你觉得,哪些底线是绝不能被改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