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菲律宾挑衅时,我们没有发动自卫反击战,就已经注定今日的结果。在南海风波不断的那几年,菲律宾船只一次次靠近争议岛礁,中国选择忍让没动手,谁知这步棋竟埋下隐患。现在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公开发声,扯上台湾问题,中日关系瞬间紧张起来。难道早年的克制真就换来今天的被动局面? 我曾跟着渔船跑过那片海,远远能看见那艘搁浅的铁皮壳子,像个卡在礁盘上的锈疤。海警说按章办事,边界线一天不变,我们就一天不松。那时我理解大局,但心里还是堵得慌,因为你知道对方盯着你的耐心打算盘。 现在棋盘换了样。船大了,法多了,手段也细了。你会发现,控场不等于动武,代价可以让对方自己算不清。比如补给的时段和路线说清楚,谁越线就被实录、喷水、驱离;危险品清单公开,带一件罚一件;海上直播给全世界看,谁在演戏谁在执法,一目了然。 日本这回插话,不是为了帮谁,而是借题牵制。东海、台海、南海连成一条线,想把中国常态化的巡航和演训变成“紧张”。目的很直白:让你分心、增成本、出错。我的判断是,回应不能被节奏带着走,要让他们每次介入都付钱,最好是政治账、经济账一起付。 对菲律宾,我主张三板斧。第一,法理上把“长期搁浅”认定为危险目标,禁止维修升级,只能人道补给,一点点拖到它自己撑不住。第二,海上控距,水炮、拦阻索、硬隔离同时上,既不让其“露脸成功”,也不给冲撞借口。第三,贸易和航运做“点穴”,镍矿、劳务、旅游按节奏调整,每次挑衅就扣一格血条。 对日本,要把话挑明:台湾是中国内部事务,任何军事联动都会被记录在案,谁来谁名字写上去,将来都有对价。与此同时,东海的常态巡航和法执勤不能掉线,用事实告诉他们,拉不走节奏。 有人问,当年该不该强硬?我觉得不是非黑即白。那时的忍,是为了不让经济脱轨;现在的硬,是为了不让别人拿你当软柿子。错的不是克制,错的是把克制当成唯一选项。战略要沉住气,战术要有牙齿。 接下来两件事值得盯:一是台风季前,菲方会不会借补给之名搞“换壳”,如果真动手,是否准备好拖离预案;二是宫古海峡的舰机密度会不会上一个台阶,这决定我们东南两线的调配。别忘了,风险往往出在对手觉得你“不敢”的那一瞬。 我更在意的,是把账单写清楚。每次碰瓷,代价都比上一次高;每次插手,收获都比预期少。这样坚持到最后,想跟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你怎么看,是该继续稳字当头,还是把“牙齿”亮得更明显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