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健康中国看山西: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全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11月19日,山西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外科雒建卫副主任、心内科孙帅副主任联合超声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成功完成全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构建了从卵圆孔未闭到室间隔缺损的全套可降解技术体系,为先心病患者提供了更先进、更人性化的治疗选择。

患者为39岁男性,半年前因室间隔缺损引发菌血症于外院治疗,病情好转后为进一步根治来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其室间隔膜周部形成瘤样膨出,基底宽度15mm,膨出深度15mm,缺损直径为4.9mm,属于“膜部瘤合并小缺损”的复杂病例类型。

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指左右心室之间的间隔存在缺损。膜部瘤型室缺是其中较为复杂的类型,表现为缺损周围组织薄弱、呈瘤样膨出,形态不规则。此类病例不仅封堵难度大,且因组织结构支撑力差,对封堵器的贴合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

针对该复杂病情,结合患者不愿体内残留金属异物的诉求,医疗团队决定采用全降解封堵器实施手术。该封堵器由完全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制成,不含任何金属成分,在X射线下不显影,手术全程需依赖超声引导,对团队操作技术要求极高。为确保手术顺利,医院特邀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秦永文教授现场指导。在DSA及经胸超声精准引导下,多学科团队紧密配合,凭借精湛技术将大小适宜的全降解封堵伞精准植入心脏缺损部位,术中实现稳固封堵,并有效覆盖膜部瘤。术后超声确认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手术效果理想。

术后第3天复查显示,室水平未见明显残余分流,患者恢复良好并顺利出院。雒建卫副主任介绍:“可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能够紧密贴合复杂解剖结构,实现精准封堵。更重要的是,封堵器在完成使命后将在24个月内完全降解,避免金属异物终生留存体内。”

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为山西省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体系升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山西省人民医院将继续推进可降解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应用,推动介入治疗向更安全、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的医疗服务。

文/李东臻通讯员王凌燕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