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抄了张廷玉的家,搜出360000两白银。乾隆大喜:“看看,这就是所谓的清流,居然有这么多银子!”谁知,没几天,乾隆又黑着脸把钱都还了回去,还对张廷玉说:“其实啊,我没想抄你家,都是误会。” 张廷玉的伯爵爵位因他让儿子代行谢恩、军机处消息泄露等事件被乾隆削去,外人看热闹,朝中人心知肚明,这只是借口。张廷玉不是一般的官,他是雍正皇帝托孤大臣,是军机处的开创者,是处理西北军务时的主心骨。五十年宦海,张廷玉从康熙、雍正一路走到乾隆,他的分量摆在那里。 张廷玉和乾隆之间的矛盾从来不是一时半会儿,早在雍正驾崩时就埋下了种子。雍正临终前专门交代乾隆,要善待张廷玉等老臣。这句话,本意是稳住朝局,却也像一道枷锁,让乾隆始终无法完全信任这个“前朝符号”。 张廷玉不止一次为自己的功绩和太庙配享的荣誉“讨说法”,这种行为在乾隆眼里,简直就是在挑战皇权。朝堂之上,汉臣集团的影响力依旧不可小觑,而张廷玉又是这股力量的代表。君臣嫌隙,日积月累。 抄家的那一天,张府门口乌压压一片,内务府的人如临大敌,搜查得连墙角的砖缝都不放过。查账的速度比翻书还快,没多久,就堆出一摞摞白花花的银子,折算下来三十六万两。 乾隆看到这个数字,心里那个高兴啊,嘴上不说,眼神却藏不住。张廷玉自诩清流,结果家底这么厚,这简直就是给乾隆送上了打击汉臣的最好理由。张家的下人们噤若寒蝉,张廷玉却一言不发,他太清楚,皇帝要的是一个态度,不是一个解释。 三十六万两白银,放在今天也不是小数目。可张廷玉的官做了五十多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俸禄、恩赏、地方官的各种“敬银”,再加上雍正帝平定青海时一次性赏了二万两现银,还有田庄商铺等额外奖励,这些都算进来,家底自然丰厚。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也是康熙朝的大学士,桐城张家本就家资雄厚。乾隆看到账本时的“惊喜”,其实更多是借题发挥,对张廷玉的真实家境未必真不清楚,只是选择性地利用了这个机会。 一开始的乾隆只是想收回御赐物品,结果德保擅自抄家后,看到钱财的乾隆没想到,一个清流人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钱财,于是开始彻查来源,不查还好,结果查了发现每一笔钱财来源都是合法合理。 于是风向突变,一道圣旨下来,所有抄去的财产原封不动退还张府,乾隆还亲自给张廷玉“赔了个不是”,说一切都是误会。 张廷玉失去了爵位,名义上清白,实际上已经被彻底边缘。乾隆借着“还钱”收拢了人心,也给了汉臣集团台阶,却把自己的无情和手腕展现得淋漓尽致。张廷玉最后保住了太庙配享的荣誉,但人已经彻底淡出了权力中心。三朝元老的落幕,既是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是乾隆王朝权力结构的一次调整。 张廷玉的遭遇就是封建官场的典型写照,清廉有时不在于银两多少,而在于皇帝一句话。乾隆需要新气象,就会敲打前朝老臣;需要稳定,就会给台阶下。张廷玉五十年清官,最后也难逃权力漩涡的吞噬。这场风波,说是经济清查,不如说是政治博弈。乾隆借着“家底”做文章,既展示了自己手腕,也暴露了皇权制衡的现实逻辑。 乾隆借一次抄家,把三朝元老送上了历史的边缘,也为日后集权埋下了伏笔。历史不会给谁留情,唯一不变的,是人在局中的无奈。张廷玉的故事,远比账本上的银两更耐人寻味。 参考:澎湃新闻: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历事三帝,为何晚年失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