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我为职工拍张照”

秋末冬初的清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气温已经跌破零摄氏度。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的记者芦男从哈尔滨火车站出发,前往位于大庆市的齐齐哈尔车辆段让胡路运用车间。此行他拍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表新闻报道,而是要为一名在铁路上工作了30余年的一线职工拍摄工作照。

一则诚恳的留言

今年8月,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推出《我为职工拍张照》栏目,以“走进一线,定格劳动者风采”为初衷,用镜头记录职工们拼搏奉献的身影。

这些照片不同于普通人的随手一拍,而是由专业媒体摄影记者通过深入工作现场,找到最合适的角度、光线、景深,拍摄一线职工的最美瞬间。同时,照片还会经过后期包装,配以寓意深刻的文字,从而更好地展现一线职工的劳动风采。

栏目推出后引发强烈反响,推文评论区大家点赞和“求拍照”的声音不断。

10月,在第三期栏目的评论区,一则留言写道:“小编您好……我父亲已经在货运列车的列检岗位上默默奋斗了30余年。如今他即将退休,希望有机会能给他拍一张工作照,为他的职业生涯留一份最好的纪念。”

留言的人叫迟博予,是哈尔滨局集团哈尔滨客运段京哈高铁车队的一名列车员,他的父亲迟秀峰就是留言中提到的那位列检员。接到线索后,芦男便带着相机、三脚架和备用电池,来到了迟秀峰的工作地点——齐齐哈尔车辆段让胡路运用车间。

一次难忘的拍摄

货运场里的风裹着铁轨的寒气,直往衣领里钻。“列检工作节奏快,我尽量不打扰您工作。”见到迟秀峰师傅时,芦男没急着掏相机,而是先跟着他熟悉货运场的作业流程:一列列货车整齐排开,迟秀峰穿着橙色工装,一套动作十分娴熟,弯腰、屈膝、钻进车底,检查制动部件时,他得半趴在地上,手伸进狭窄的缝隙里;起身时,额头偶尔会碰到车厢底部,他却顾不上揉一揉,又转身去检查下一节车厢。

芦男站在离车底3米远的地方,悄悄打开相机。为了捕捉迟秀峰钻进车底的瞬间,他单膝跪地,将相机镜头压低到与地面平行,左手扶着机身防抖,右手轻轻调整焦距。当相机镜头对准迟秀峰,他站在自己守护了30余年的货运列车旁,脸上带着略显腼腆却坚定的笑容,亮橙色工装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30余年间,迟秀峰经手检查的货运列车超5万辆次。寒来暑往,他始终坚守在列检一线。迟秀峰在拍照后说:“这是一次令我难忘的拍摄,等我老了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有这样值得回忆的闪光点。”

一种特殊的意义

“期待用这张照片为父亲30多年的工作生涯做一个总结。”迟博予感慨地说。这一刻,芦男和同事们再次真切感受到了这项工作背后蕴藏的特殊意义。

“有一次,我们去哈尔滨南站采访,也是拍摄一线职工作业。拍完后,那位职工走过来提出要看看我们拍摄的照片,并询问能不能给他发一份原图。”芦男回忆说,那个时候他就意识到了,在他眼里的正常工作,对于一线职工来说却很特殊。

为了让自己拍摄的照片不同于随便一拍,有更好的效果,作为摄影记者的芦男有着严格的要求。

“拍劳动者,最忌讳‘摆拍感’。”蹲在货运场拍摄迟秀峰的两个多小时里,芦男换了6个拍摄位置:在货车侧面拍迟秀峰检查车轮的背影,在站台高处拍他穿梭在列车之间的身影,甚至趴在冰冷的铁轨旁,拍他蹲在车底作业的局部特写。

自从《我为职工拍张照》栏目开办以来,芦男就一直奔走在铁路线上,并且坚持“不摆拍”“跟着作业流程走”——拍车站值班员,就守在调度室里,记录他们紧盯屏幕、接听电话的忙碌;拍接触网工,就跟着爬上作业车,在高空捕捉他们检修线路的身影……

有人问他拍摄这些照片的意义是什么,芦男指着相机里的照片说:“你看这位师傅,作业时安全带勒得肩膀发红,却一直微笑着说‘习惯了’,这种真实被看见,不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