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朱厚照偷跑出京城,在梅龙镇吃饭时发现女掌柜长得漂亮,便开口调笑道:“美人跟我走可好?”女掌柜瞬间面色变红,拎起饭勺追着朱厚照就打。 朱厚照没想到自己一句戏言会招来饭勺怒击。他连忙退到门外,回头望见那女子神情坚毅,丝毫不惧。他退了几步,周围百姓却围了上来,有看热闹的,也有讪笑的。饭馆伙计在旁边急得直搓手。 但朱厚照不是因为羞恼才逃走的。他自小在深宫长大,身边尽是谀词奉承,这种不假辞色的呵斥,反而使他生出些敬意。他转头便离开,甚至忘了吃下那碗面。 其实这并非他第一次私出宫城。正德十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朱厚照已是皇帝九年。登基以来,他厌倦朝政,热衷游玩,时常化名朱寿出行,随意巡视民间,江南、山西、甚至甘肃都留下他的踪迹。此次出行,是他绕道北直隶南部,微服至通州再南行,一路行至顺天府下辖的梅龙镇。 沿途无人识破。 若真是寻常轻浮之人,早就趁围观之乱躲避,或软语求和。但那女子却迎面而上,声色俱厉,他忽然觉得,梅龙镇这个地方,有些不同。 数日后,他又换了衣衫前去,只点了清汤面,不再多言。那女掌柜仍面无表情,将面端上后转身便走。朱厚照没说一句话,只留下一锭银子在桌上。直到他起身要走,伙计才小声说:“大爷,上次掌柜是有些冲动,还请海涵。” 朱厚照摇了摇头,道:“我该谢她。”说罢离去。 自此,朱厚照命人暗中查访这家饭馆,不许权贵干扰,也不许地方官员征税骚扰。他在宫中吩咐中使谷大用,设法安排镇上粮价平稳,又在次年旱灾时悄然送粮至梅龙镇。 而那女子始终不知恩人是何人,每次收货都认真记账,算清银钱,从不贪占分毫。 朱厚照曾密令锦衣卫核查户口,才知那女掌柜姓刘,原名刘芝兰,丈夫早年染病离世,独自撑起饭馆,还抚养一儿一女。 街坊皆说她刚正不阿,有人曾强抢米面,她亲自打退,那饭勺不只对皇帝挥过,也对欺民泼皮不曾手软。 这一切让朱厚照感触颇深。他回宫后,一改昔日懈怠之态,曾对户部尚书夏言说:“民间之事,实为国本。”夏言虽不解,但也察觉皇帝言行渐稳,不再沉溺游猎之中。 群臣亦暗中称奇,不知变化源于何处。 明史记载,朱厚照在正德十一年开始减少南巡,虽仍有微服私访,却多察民情。梅龙镇之行未曾记于官史,唯在朱厚照自留笔记中,留有“梅龙镇饭肆,女掌柜刘氏,志节可风”数语。 有一年宫宴,谷大用劝他将刘芝兰召入宫中,甚至建议封为命妇。朱厚照却摆手道:“她若入宫,岂非误了她的清净?我不忍。”这一话,谷大用记了下来,私传于内监之间。 后来朱厚照病重,诏命内阁草拟遗令。他特意留下一条密令,准梅龙镇刘家饭馆终身免税,并由顺天府每年拨米两石相助。当时朝臣不解,大学士杨廷和读后笑言:“此乃皇上旧识之人。”并未深究。 多年后,梅龙镇刘家饭馆仍在,一面饭勺挂在梁上,没人知其中缘由,只有一块旧布包着的银锭,隐隐可见“朱”字刻痕。 刘芝兰老去后由儿女打理生意,从未借势张扬。 历史没有浓墨重彩记下这段往事,但它真实发生过,落在了民间,写在了梅龙镇的街巷和百姓记忆中。而朱厚照,一位在史书中时常被误解的皇帝,也曾因一位女子的一勺之怒,明白了“权力之上,有敬意,有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