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那个海归金刻羽和项立刚的事,吵翻了。 其实项立刚就说了一句大白话,一句就把很多所谓“海归精英”那层金光闪闪的壳,给敲碎了。 项立刚的核心意思很直接:“出国了不再回来的那还是什么人才吗?” 这话听着糙,却戳中了很多人心里的疙瘩。 这些年“海归”两个字像镀了金,仿佛只要留过学,就自带“精英”光环,找工作能拿高薪,创业能享政策倾斜,就连日常说话都多了几分“高级感”。 可大家慢慢发现,有些海归确实顶着光鲜学历,实际能力却配不上名声,更别提有人拿着国内的扶持资源,没做出像样成果,反而过得逍遥自在。 争议的关键从来不是“海归好不好”,而是“标签该不该当硬通货”。 董明珠早说过格力不唯海归是举,当初被骂“一刀切”,现在却有人懂了她的意思——人才看的是真本事,不是留学经历。 就像钱学森、邓稼先都是海归,他们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带着真才实学报效祖国,这样的精英才值得被追捧。 可也有像郝某这样的反面教材,顶着海归博士头衔混进涉密单位,却把国家机密传给境外,最终落得无期徒刑的下场。 项立刚的观点确实有偏激之处,把“是否回国”当成人才的唯一标准,难免抹杀了海外华人学者的贡献。 很多人出国是为了学术深造,即便没回来,也在科研、学术领域为人类进步添砖加瓦,不能简单否定他们的价值。 个人选择本就多元,有人想在国外发展,有人愿回国打拼,只要不违背底线、不辜负培养,都该被尊重。 但不可否认,他的话撕开了“海归滤镜”的真相:人才的核心是忠诚担当、能创价值,不是学历背景或留学经历。 国内这些年发展迅猛,国家电网、华为等企业崛起,基础设施全球顶尖,本土人才如雷军、张一鸣照样做出大成就。 海归创业能享受资金扶持、税收减免、办公优惠等政策,这本是国家吸引人才的诚意,可若有人只想着“拿老百姓的血汗钱享乐”,自然会遭人诟病。 真正的精英从不需要标签加持,无论是海归还是本土人才,能扛起责任、创造价值,才配得上“精英”二字。 这场争论更该让我们反思:选拔人才时,该抛开标签看内核;而所谓的“精英”,也该守住初心,不负信任。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