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透过落地窗,在福田区“爱之港湾”未成年人探望基地的亲子互动区投下柔和光影。一位年轻父亲在妻子的指导下,认真练习为婴儿拍嗝的手法。轻声交谈与孩子的咿呀声交织在一起,随着微风轻轻飘出窗外。门口处,另一对年轻的夫妻轻声商议着下一次探视的时间……
从对抗到和解,从隔阂到相拥,在这片充满暖意的空间,“司法+心理+社工”的协同力量,正在为更多濒临破裂的家庭搭建起亲情修复的桥梁。
父爱难及:
探视无门起纷争
2025年6月的一天,初为人父的陈先生焦急地走进福田法院。
“法官,我妻子带着孩子‘消失’了,还拉黑我所有联系方式,我连女儿的面都见不到!”他情绪激动地向法院提交“人格权侵害禁令”申请,希望通过法院介入,让他能见到日思夜想的妻女。
陈先生与妻子林女士之间的矛盾,源于女儿小安(化名)出生。新生命的降生给这个年轻的家庭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林女士承担着产后压力和哺乳责任,陈先生非但没有分担,还偶尔提及一些“重男轻女”的言论,这让林女士倍感委屈。一次激烈争吵过后,林女士带着孩子回了老家,并以“孩子年幼经不起折腾”为由,多次拒绝陈先生探望。

另一边,张先生与李女士的经历也惊人的相似,这对历经了三年爱情长跑的夫妻被育儿的琐碎磨去了曾经的甜蜜,最终,李女士被其父母接回老家居住,自此切断了与张先生的联系。张先生同样向法院提交了“人格权侵害禁令”申请。
心门渐开:
法理柔情化坚冰
两起案件申请人的诉求如出一辙:不是要争夺孩子的“归属权”,而是渴望打破隔绝的壁垒,以父亲的身份参与孩子的成长。矛盾均始于产后育儿责任的失衡。
考虑到家事纠纷的特殊性和双方对孩子成长的共同关切,承办法官决定将调解作为突破口,为两个家庭开展“修复工作”。法院特邀心理咨询师介入,对陈先生和张先生分别进行引导,让冰封的沟通重新流动。

心理咨询师介入引导
“家庭不是法庭,此刻的妻子更需要的是理解与支持,而不是就事论事的对抗。”“我理解你渴望见到妻女的心情,但过激的行为,只会让你们渐行渐远。”
在专业引导下,陈先生和张先生逐渐正视自身问题:“之前是我忽略了她的感受。”
另一边,心理咨询师也耐心倾听林女士和李女士的心声,她们表示愿意重新建立沟通。心灵对话为后续和解奠定了基础。
爱港泊心:
探望基地续亲情
心理咨询打开了沟通的大门,但要真正化解矛盾,还需要更直接的亲情体验。为了让各方放下戒备、专注于亲子互动,法官决定将后续调解安排在福田区“爱之港湾”未成年人探望基地。
该探望基地由福田区司法局与福田区法院共同打造,是全市首个“党委统筹、多元共治”的探望服务平台,依托福田区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中心,整合政法机关与群团组织力量,为探视困难家庭提供法律、社工与心理协同服务。
在探望基地温馨的亲子互动区,陈先生在社工的陪同下,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女儿小安。他呆呆地凝视着身着连体衣的小安,双手悬在半空中微微颤抖,始终不敢上前。
“用手肘托住她的屁股,另一只手护住后颈,慢慢来。”社工在一旁轻声指导。
陈先生深吸一口气,掌心虚虚地拢着孩子的后颈,小心翼翼地从林女士怀中接过孩子。他僵直着背部,一动也不敢动,直到小安的小脑袋无意识地往他胸口蹭了蹭,温热的呼吸透过薄薄的衣料弥漫开来,带着淡淡的奶香。那一刻,陈先生的心仿佛被温水浸泡,变得柔软而温暖,此前所有的紧张、委屈与争执都烟消云散。亲身感受育儿的细节,让陈先生对家庭责任有了全新的认识。所有的是非对错、争执吵闹都显得不再重要,大家的焦点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如何共同呵护这个幼小的生命上。
另一边,张先生也在探望基地里经历着相似的“破冰”。
探视结束后,陈先生和张先生主动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当场撤回了“人格权侵害禁令”的申请。在法院的主持下,两对夫妻均就孩子的探视问题达成可行协议。
家庭是社会关系的最小单元,也是司法温情最柔软的落点。截至目前,福田法院依托该探望基地已成功化解6起类似家庭纠纷。未来,福田法院将继续以“爱之港湾”为支点,持续优化“法院指导+心理疏导+实地探望”复合调解模式,将司法的柔性干预更深度地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为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贡献坚实的司法力量。
供稿:福田区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