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从《醉翁亭记》到两次“乱伦”诬案:欧阳修的乐与悲 提到欧阳修,多数人第一反应是

从《醉翁亭记》到两次“乱伦”诬案:欧阳修的乐与悲 提到欧阳修,多数人第一反应是《醉翁亭记》里满纸的“乐”,好像他这辈子都在风花雪月里潇洒。 可谁能想到,写得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人,一生被三次贬官,还两次被人诬告“乱伦”,这反差实在让人没法不多想。 欧阳修1007年生在四川绵阳,父亲欧阳观是当地推官。 他父亲审案子时,遇到一个判死刑的人,半夜翻案卷想找理由免他一死,没找到还叹气。 这样的好官不多见,可欧阳修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带着他和妹妹去湖北随州投奔叔叔,叔叔家也只能勉强糊口。 欧阳修的母亲没钱买纸笔,只能拿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一点点教儿子读书。 这就是后来传的“画荻教子”,现在提起来还会夸母亲会教孩子。 欧阳修也确实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叔叔跟他母亲说,这孩子以后肯定能振兴家族,还能留名青史。 可这“神童”科考时却栽了跟头,前两次都没中。 原因很简单,他喜欢写古文,讨厌当时流行的“太学体”。 那种文体辞藻怪、句子涩,欧阳修看着就烦。 直到22岁,他暂时妥协,才考了省试第一。 本来想定制件状元袍等着中状元,结果只排了第14名。 后来主考晏殊说,是故意压他名次,想磨磨他的锐气。 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还是凭着成绩入了仕途,还被官员胥偃看中,成了他家女婿,算是金榜题名又洞房花烛。 24岁时他去西京洛阳当推官,可好日子没过多久,原配妻子胥氏不到18岁就去世了,续娶的杨氏一年后也没了。 接连丧妻对谁打击都大,欧阳修之后就常跟官妓来往。 有次上司钱惟演请吃饭,欧阳修却和个官妓一起不见了。 等两人回来,官妓说丢了金钗,欧阳修说自己在湖边想词,还当场念了首《临江仙》。 钱惟演听完没追究,反倒赏了官妓一支金钗,这才华确实能救场。 后来欧阳修还回忆这段日子,写了“曾是洛阳花下客”的句子。 27岁时欧阳修被调回开封当翰林学士,还娶了前宰相薛奎的女儿。 这段时间他认识了范仲淹,两人成了朋友。 范仲淹提改革时,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欧阳修替他说话,结果也被贬到湖北夷陵当七品官。 临走时他写了“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时的他早不是只懂风月的文人了。 到了夷陵,欧阳修没消沉,反而好好做事,把偏远小县治理得井井有条。 后来宋仁宗把他召回京城,他回来就弹劾吕夷简,还参倒了70多个官员。 如此看来,他树敌多也不奇怪。 1045年,麻烦就来了,有人告他和外甥女张氏有染。 这事说起来也曲折,张氏是欧阳修妹妹的继女,后来嫁给欧阳修的侄子,却跟仆人私通被抓。 审案时张氏突然说,以前被欧阳修引诱。 政敌抓住这事,还拿欧阳修的《望江南》当证据,说词里写的少女就是张氏。 欧阳修说张氏来家里时才7岁,可没人信,最后政敌又说他侵占张氏财产,把他贬到滁州。 到了滁州,欧阳修常去琅琊山的亭子喝酒,还给亭子起名醉翁亭,写下《醉翁亭记》。 文章里满是“乐”,可谁能想到,这“乐”背后是多少委屈。 后来他又被调回京城编《新唐书》,1054年本来要被贬同州,宋仁宗见他头发都白了,心软让他留下修史,这是他最后一次差点被贬。 晚年的欧阳修成了文坛领袖,提拔了司马光、王安石还有苏轼父子。 可60岁时,他又被诬告,这次是说和儿媳吴氏有染。 原因是他小舅子犯事求帮忙,他没帮还上书要严肃处理,小舅子记恨就造了谣。 当时满朝官员除了亲家吴充,没人替他说话,好在宋神宗查明没证据,还了他清白。 其实不止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被传过类似绯闻。 很显然,当时想扳倒一个人,拿私生活说事是最阴的招。 这种谣言不管真假,传出去就坏了名声。 欧阳修一辈子写了不少好文章,也做了不少实事,却总被这些糟心事缠上,想想也替他委屈。 欧阳修这辈子,有《醉翁亭记》的豁达,也有两次诬案的糟心。 他没因为被贬就消沉,也没因为被诬告就放弃原则。 现在再读《醉翁亭记》,除了“乐”,大概还能读出他藏在文字里的韧性。 而那些靠谣言攻击他的人,早就被忘在历史里,只有他的文章和故事,还被人一直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