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安县净峰镇,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逾七旬,却依然保持着对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傍晚时分,只要天气允许,他就会漫步至惠女湾沙滩及海堤一带,开启他的“寻宝”之旅。
这位老人名叫颜心玉,退休前是惠安县净峰镇政府干部,如今,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奇石和化石,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来,这份爱好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他已经寻获数百件“宝贝”。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廖培煌文/图

颜心玉展示收藏的海螺壳,背后是他多年来收藏的各种奇石。
缘起:沙滩里的意外发现
颜心玉的收藏之路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那时,他还在镇政府工作。退休后,这份爱好得到充分的释放。颜心玉住在松村村斗尾(镇区),这里距离惠女湾海边不过一两公里。一二十年来,只要不刮风下雨,他都会在傍晚时分,前往惠女湾沙滩及海堤一带散步。散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找东西”。
颜心玉的“寻宝”并非毫无根据。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村民在惠女湾的沙滩中发现“树木遗迹”,且经常有人找到看似普通实则可能为化石的“石头”。这些发现让颜心玉坚信,惠女湾这片土地下,一定埋藏着更多未知的宝藏。多年来,他的坚持也确实得到了回报,他找到了不少珍贵的化石。
颜心玉的“寻宝”之路并非孤军奋战。邻村的战友王水宗,同样对化石有着浓厚的兴趣。两人经常一起研究琢磨,共同探索惠女湾的秘密。
今年10月底,他们在惠女湾古泥炭遗迹所在的沙滩靠赤土尾一带,发现了一块露出沙滩的“树枝”。他们特别留意,小心地将埋藏在底下的部分挖了出来。然而,因为“树枝”较为脆弱,挖掘过程中,断成了几截。即便如此,依然能够依稀辨别出它像动物的骨骼。事后,经地质专家认定,这些物品为化石。
评价:村里的“石头博物馆”
这不是颜心玉和王水宗在惠女湾发现的唯一化石。这几年,他们还在惠女湾发现了树根状的“化石”,以及一些可能是“植物化石”的珍贵物件。
几年前,他们在惠女湾找到了三四个大型蚝壳。这些蚝壳长度有20多厘米,最厚的接近10厘米。其中一个蚝壳长21.3厘米,高9.5厘米,宽12.5厘米,而在新闻报道中“中国蚝王”长约28.6厘米,高8.5厘米,宽11.3厘米,“长度略逊‘中国蚝王’一些,高和宽都比它大,我把它命名为‘福建蚝王’。”颜心玉还特地打印几个大字,张贴在储存柜子里。
因为家住海边,颜心玉对大型的贝壳也颇感兴趣。在他收藏的一些贝壳里,记者看到了几个巨大的海螺。最大的一个海螺,是2018年村民从海里无意中捕捞上来的,高32厘米。
颜心玉收藏的化石、奇石放在家中一楼客厅,堪称村里的“博物馆”,不时有当地人前来参观,他总是热情接待,不厌其烦地介绍。对于这些珍贵的“宝藏”,颜心玉都悉心收好,专门制作了柜子用以储存。
除了一部分化石,数量更多的是各地奇石。孔雀绿、矾石、钟乳石、蓝铜石、萤石、方解石、异极矿石、菊花石、灵璧石……颜心玉一一介绍他收藏的奇石。这些奇石,大多有着特别的形状,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山水画。一些特殊的化石、奇石等物品,颜心玉还专门写收藏记录,记录它们的特征和收藏时间。
收藏:对自然的热爱与传承
颜心玉的收藏之路,不仅是对个人爱好的追求,更是对自然的热爱与传承。
“这些化石和奇石都是大自然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更是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窗口。”颜心玉说,收藏化石和奇石要具备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需要发现美丽、奇特的能力,这就督促了他“活到老学到老”,此外,这些物品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收藏保护它们能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激发更多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环境。
如今,颜心玉已经74岁,但他的“寻宝”之路依然没有停止。他说,只要身体允许,自己就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