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朝鲜人民的“救命鱼”:中国人不太吃,却让吉林大发其财   明明在中国南方餐桌

朝鲜人民的“救命鱼”:中国人不太吃,却让吉林大发其财   明明在中国南方餐桌上几乎见不到,它却在朝鲜成了救命粮,又在日韩成了餐桌常客。   最离谱的是,中国东北加工出口明太鱼,年赚数十亿,吃不吃它中国人说了不算,赚不赚钱吉林人说了算。   在全球海鲜界,黄线狭鳕这个名字听着陌生,但它的另一个身份,明太鱼,却牵动着几国经济的神经,也见证了一场从饥饿到财富的奇妙转身。   时间倒退到16世纪,朝鲜王朝爆发饥荒,粮食断供,内陆饿殍遍野,但沿海一带却“奇迹生还”,靠的正是这一条鱼。   据《林下笔记》记载,当时是靠明川郡一位姓“太”的渔夫带头捕捞,这鱼也因此被叫做“明太鱼”。   不仅能吃,还能晒干储存,一冬不坏,就这样,从“救急粮”变成了“精神粮”,朝鲜族至今还有乔迁挂鱼干祈福的传统,民歌《买明太鱼》唱了几百年。   但这鱼的价值远不止在历史书里,黄线狭鳕耐寒、群居、易储存,适合大规模商业捕捞,据统计,全球每年明太鱼捕捞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凤尾鱼。   它注定不只是救过命的“土特产”,也是现代贸易的“硬通货”。   这鱼虽在东北有知名度,但在中国整体消费市场上,说白了就是“不太受待见”,面对菜单上的“明太鱼干”,多数人要么摇头,要么问:“是咸鱼吗?”其实不是,是一种从白令海漂洋过海来的“国际鱼”。   吉林人聪明,他们一开始就没指望靠国内市场,2023年,仅延边一地出口干制明太鱼就超过1万吨,拿到0.76亿元的出口退税。   加工厂一年干货产值上十亿,鱼糜、鱼胶、鱼皮一样不浪费,还能做面膜、保健品,附加值翻好几倍。   更神奇的是,吉林的这些企业,居然撑起了全球蟹肉棒产业七成的原料供应,你在东京便利店吃的蟹肉棒,十有八九是吉林人加工出来的明太鱼糜,这操作,堪比“东北制造,全球买单”。   说白了,是口味问题,明太鱼肉质偏干,做成干货味道浓郁,日韩人拿它配米饭、做泡菜、煮汤都合适;但中国人习惯吃鲜活海鲜,讲究口感嫩滑,干巴巴的明太鱼就显得“上不了台面”。   再加上明太鱼的“长相”也不讨喜,不如鲍鱼、龙虾那样体面,做宴席不够“撑场面”;而在日韩,它却是家庭餐桌上的常客,明太子(鱼卵)更是人气爆棚。   日本和韩国每年明太子类产品消费超过50万吨,几乎成了“国民食品”,吉林人也早看透了这一点,干脆不做国内生意,专注外销。   避开价格战的红海市场,转身做日韩超市的“供货王”,这逻辑跟很多中国制造业一样,内卷不如外卷。   靠着明太鱼发财的吉林,其实也担着不小的风险,这鱼虽然命硬、耐寒,但资源并不无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经把黄线狭鳕列为“近危物种”,捕捞过度、气候变化都在影响它的数量。   吉林的企业也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方面,他们积极引入人工冷水养殖技术;另一方面,配合国家出台的休渔政策,尽量保障可持续发展。   虽然原料80%依赖进口、价格波动难控,但靠着出口退税和政策扶持,企业抗风险能力也在提升。   这就像站在风口上的猪,风停了,谁能飞得更久,得看有没有降落伞。   明太鱼这条看似“边缘”的鱼,实际上撑起了吉林一整条产业链,也为中国内陆地区参与全球分工提供了活生生的样板。   从捕捞、加工、出口,再到延伸到生物科技,明太鱼不光是海鲜,更是“经济鱼”“科技鱼”。   它告诉我们一个现实:中国制造不一定是拼产量,也可以靠技术、靠布局、靠差异化打出一片天。   在全球化的今天,一条鱼的命运,也能折射出一座城市的转型与突围,中国不吃它,但中国靠它赚钱;   吉林不生产鱼,却成了鱼糜大户;明太鱼不说话,却讲出了一个关于贸易、技术与文化差异的故事。   吃不吃是一回事,会不会做生意是另一回事,明太鱼在吉林的故事,不只是产业升级的样板,更是中国制造走出去的缩影。   别看它小,它连起了几国经济,也撬动了地方振兴的新支点,在全球化的棋盘上,哪怕是一条“救命鱼”,也能游出一条产业大道。 信息来源:明太鱼 一种远道而来的鱼,一个7亿元的产业—— 中国国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