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791年,除夕夜,81岁的乾隆突然下旨,让奴才们去永和宫把78岁的愉妃抬过来,

1791年,除夕夜,81岁的乾隆突然下旨,让奴才们去永和宫把78岁的愉妃抬过来,敬事房小太监赶忙劝道:“太上皇,愉主子年事已高,如今已经没有她的牌子了......”话还没说完,乾隆呵斥道:“今晚,朕只要愉妃,难道你想抗旨吗?” 乾隆帝弘历生于1711年,是雍正帝第四子,早年接受严格的满汉文化教育,精通骑射和经史。雍正即位后,他被封为宝亲王,参与政务,积累经验。1735年雍正驾崩,乾隆登基,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他在位60年,实际掌权63年零4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乾隆时期,清朝版图最大,人口超过3亿,经济繁荣,通过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新疆,巩固边疆。乾隆六次南巡,视察水利和民生,推动江南经济发展,同时编纂《四库全书》,收集图书35万余卷,整理文化遗产。但他的统治也存在弊端,如后期奢靡浪费,官僚腐败滋生,为嘉庆朝的衰落埋下隐患。乾隆后宫妃嫔众多,达40余人,他管理后宫强调等级制度,每月审阅名册,确保秩序井然。愉妃珂里叶特氏出身蒙古科尔沁部,家族为镶蓝旗,父亲额尔吉图任内务府员外郎,中层官员身份。 愉妃于1714年出生,雍正五年入侍乾隆潜邸,当时乾隆为皇子,她身份为格格,负责日常事务。乾隆登基后,她初封海常在,居住后宫偏殿。乾隆六年,她生下皇五子永琪,此后晋封愉嫔,乾隆十年升愉妃。她在宫中注重礼仪,抚育永琪尽责,确保其饮食起居有序。永琪生于1741年,自幼聪慧,5岁通晓《周易》部分,乾隆常考校其功课。1754年圆明园火灾,永琪保护乾隆脱险,获赏赐。乾隆三十年,永琪封荣亲王,处理自家事务,但1766年因腿疾去世,年仅25岁。愉妃时年53岁,从此减少活动,移居永和宫,专注于诵经和日常。乾隆为永琪厚葬,但鲜少提及此事。愉妃一生谨守本分,未涉宫廷争斗,她的家族因先人曾参与叛乱,地位不高,这影响了她早期晋升速度。 乾隆晚年虽禅位嘉庆,但仍称太上皇,居住乾清宫,掌控实权。179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除夕前后,宫廷张灯结彩,迎接新年。当时乾隆81岁,愉妃78岁,按照清宫规定,妃嫔年过50岁即撤绿头牌,不再侍寝。但据野史记载,乾隆在这一年除夕召见愉妃,此事震惊宫廷,打破惯例。历史学家分析,这可能源于乾隆对永琪的缅怀,永琪曾被视为储君备选,其早逝令乾隆哀痛。清史稿中未详载此事,但民间笔记和后世传闻多以此为据,指出乾隆通过召见愉妃,寄托对逝子的思念。愉妃在宫中生活47年,居妃位最久,却未进一步晋升皇贵妃,这反映了乾隆后宫的等级森严。她的蒙古出身虽带来异域风情,但未给她带来特殊恩宠。 永琪之死是乾隆一生憾事,他曾对英国使臣马戈尔尼提及永琪的才华,称其精通汉满蒙语和算法,颇有属意继承之意。永琪生前习骑射,嫻国语,乾隆钟爱有加。圆明园火灾中,永琪的勇救行为凸显其孝心,乾隆为此重赏愉妃家族,提升其地位。但永琪去世后,乾隆未再立储,秘密建储制度下,最终选嘉庆。愉妃失去唯一儿子后,生活转为平静,宫中仆役为其准备素食药膳。她在永和宫度过晚年,诵读佛经,转动念珠,体现出蒙古贵族的传统习俗。乾隆晚年巡视热河行宫,视察边疆,乘轿出行,沿途观看景色,显示出对政务的持续关注。1791年事件若属实,则反映了帝王在年节之际的孤独与回忆,宫廷生活虽华丽,却充满情感空缺。 乾隆统治后期,国库充盈,但奢靡之风盛行,他多次出巡耗费巨资,民间负担加重。愉妃的生平体现了清朝后妃的命运多舛,她入宫65年,见证了乾隆从青年到垂暮的转变。她的儿子永琪虽早逝,却在史书中留下聪慧形象,《清史稿》记载其封荣亲王,乾隆为其哀悼。愉妃未生其他子女,这在后宫中较为罕见,她的后半生未受宠爱,但乾隆下旨以贵妃礼办丧,显示出一定尊重。清宫档案显示,她的丧葬仪仗逊于其他贵妃,如庆贵妃仪仗多4件,这反映了等级差异。乾隆对后妃的管理注重平衡,避免一枝独秀,愉妃的蒙古背景有助于满蒙联姻政策。 1792年春天,愉妃在永和宫去世,享年79岁,乾隆追封愉贵妃,安葬裕陵妃园寝,墓碑刻“谨慎温良”,由乾隆亲笔题写。陵园内松柏环绕,守陵人每日清扫。葬礼仪仗抬棺前行,嘉庆率臣跪拜,焚烧纸钱。乾隆未亲临,但派太监监督,确保按规办理。此后乾隆未再召见妃嫔,继续批阅奏折,手持朱笔至深夜。1796年正式禅位,1797年巡视热河,1798年返回北京。1799年2月乾隆在养心殿驾崩,享年89岁,嘉庆组织全国哀悼。愉妃墓碑经年风吹日晒,仍清晰可见,她的园寝位于陵园一角,与其他妃嫔相邻,每年祭祀官员焚香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