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淮海战役中,华野炊事员挑着包子,误入敌人阵地,可他却不慌,还高声大喊:“国军兄弟,饿坏了吧?解放军让我送包子来了!” 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国民党投入80万部队,解放军以60万兵力作战。战役从济南战役后开始筹划,粟裕提出建议,中央同意。国民党徐州剿总刘峙指挥,杜聿明任副总。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配合,目标是歼灭国民党主力。国民党部队补给困难,空投物资多被军官占有,士兵饥饿严重。解放军后勤组织好,民工支前提供粮食弹药支持。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于碾庄地区。 国民党第七兵团黄百韬部被围,士兵缺乏食物,士气低落。解放军切断补给线,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战役中,一些国民党将领如张克侠、何基沣率部起义,加速国民党崩溃。解放军运动战和阵地战结合,逐步压缩国民党阵地。国民党部队在陈官庄一带被困,寒冷和饥饿成为主要问题。解放军阵地有稳定供应,战士能吃上热食,这对比突出。国民党士兵面对食物诱惑,抵抗力减弱。战役反映出后勤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阶段,解放军围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国民党第十二兵团从中原赶来增援,被解放军阻击。黄维部机械化部队无法突围,全军覆没,黄维被俘。国民党内部指挥混乱,蒋介石多次改变计划,导致失败。解放军民工队伍庞大,543万人参与,运送9.6亿斤粮食。国民党士兵长期缺粮,体力衰竭。解放军强调优待俘虏政策,鼓励国民党士兵投诚。战役中,许多国民党部队因饥饿和绝望放弃抵抗。 第三阶段,解放军全歼杜聿明集团于陈官庄。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兵团从徐州撤退,被困雪地。国民党部队抢夺空投物资,自相残杀。解放军阵地伙食保障到位,后勤人员确保前沿供应。国民党士兵饥饿到极点,影响战斗力。解放军发出劝降书,敦促杜聿明投降。战役结束,解放军歼灭国民党55万余人,俘虏杜聿明。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十八军损失惨重。战役胜利改变了中国形势。 淮海战役胜利在于人民支持。支前民工用担架、车辆运送物资,保障解放军作战。国民党后勤失败,军官腐败导致士兵不满。解放军政治工作有效,争取国民党内部起义。战役后,解放军控制长江北岸,威胁南京。国民党将领结局多样,有的被俘,有的逃跑。郭汝瑰提供情报,帮助解放军决策。战役体现了以少胜多的战略。解放军后勤经验成为宝贵财富。 战役中,后勤对比鲜明。解放军炊事班准备食物,送到前沿。国民党士兵煮皮带充饥。优待俘虏政策在战场上发挥作用。许多国民党士兵选择放下武器。战役教育意义深远,显示人心向背决定胜负。解放军在雪地中坚持,民工队伍不畏艰险。国民党部队内部抢粮事件频发。战役结束标志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