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甘肃白银绘就黄土地上百姓共富生态画卷

转自:中国改革报

甘肃景泰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公园观鸟平台(白银市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本报记者荆文娜

8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锲而不舍推进工程建设,切实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的审议通过,标志着‘三北’工程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甘肃省白银市林草综合事务中心主任王晓燕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规划》为“三北”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方向和目标,确保了“三北”工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长期性。为白银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地、打好打赢“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注入了强劲动力,指明了科学路径、提供了行动指南。

白银市地处腾格里沙漠、祁连山余脉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居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气候干旱,降雨稀少,植被稀疏,造林立地条件差。同时,黄河贯境258公里,居于黄河“几字弯”流域,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北方防沙带”的延伸区域,是阻止北沙入黄的最后“防线”,承担着遏制沙漠“东侵入黄”和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责任。

彼时,光秃秃的荒山、裸露的矿坑和飞扬的黄沙是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大咀子封禁管护区的真实写照。今天,在同一片土地上,沙棘的红果挂满枝头,柠条林的根系在地下织成密网。

这样的场景,得来不易。王晓燕向记者介绍,“2013年,大咀子封禁管护区被列入景泰首批符合封沙育林技术规程的沙生灌木区。多年来,治沙试验站从采用草方格集中连片固沙,到模拟飞播造林,栽植柠条、花棒、沙蒿等灌木,管护区内植被逐年增加,天然植被逐渐恢复,不再是过去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景象。”如今,一到冬季,白银市景泰县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就会迎来最美的“约定”——一大批特殊的“游客”沿着西部迁移而来,它们就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赤麻鸭。焦糖色的羽毛、黑嘴黑眼黑尾尖,憨态可掬,自带萌感。上万只候鸟在这里跳起“水上芭蕾”,它们的翅膀扇动着生态修复后的芬芳,呈现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

“这一切美好的背后,是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取得成效的体现,为野生动植物在白银栖息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候鸟停留,不仅为市民游客带来了欢乐,也成为白银市生态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王晓燕感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白银人深知,生态保护不是孤立的工程,而是与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紧密相连的纽带。为此,白银市展开了全面布局。白银区着力构建“一城两带三廊”城市绿地系统,让金岭公园、银凤湖公园成为市民推窗见绿的“城市客厅”;平川区坚持荒漠化治理与产业致富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让每一片果林都成为百姓致富的“绿色银行”;会宁县持续开展祖厉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形成了历史底蕴深厚、内涵独特丰富的森林文化资源;靖远县黄河沿线,种植的油松、山桃、山杏迎风挺立,嫩绿的枝叶在阳光下舒展,恰似一抹青翠镶嵌在河岸边;景泰县光伏园下的万亩苜蓿,让“光伏板下绿意生”。

“在黄河石林的丹霞奇观间,在寿鹿山的林海松涛中,在水川湿地的荷花边,我们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观雪’的四季主题线路,让森林的清新空气成为疗愈身心的良药,带动千户农民吃上‘生态饭’,走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特色路径。”王晓燕说。

白银市作为甘肃省“四屏一廊”生态安全屏障的最前沿,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王晓燕强调:“特别是‘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以来,白银市聚焦‘怎么打’‘在哪里打’‘打什么’等关键问题,积极协调、精准对接,明确了时间表、任务书、主战场和作战图。”

记者了解到,白银市精细化促治理。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绿洲”总体思路,分类施策、标本兼治,因地制宜推广“拆、削、填、平、造”(拆违拆乱、削丘刮坡、填整堑壕、平整地形、造林绿化)建设模式,细化实化“四个区域”,打好打赢“四场战役”。“2023年以来,全市完成营造林107.66万亩,草原修复治理71.92万亩。”王晓燕说。

打好锁边固沙阻击战。围绕腾格里沙漠南缘防风固沙治理区,着力营造沙漠锁边林、农田防护林,建立“固、护、封、阻”相结合的荒漠化沙化综合防治体系,对白银市7个重点风沙口、55.15公里风沙线进行开展摸底排查、综合治理。

打好水土保持阵地战。聚焦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治理区,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加强林缘区植被修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截至目前,白银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下降到699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67.02%。

打好黄河生态保卫战。聚焦黄河廊道生态修复区,加快陇中地区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央财政“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项目建设,集绿色屏障、河沟路网、防护林带为一体的沿黄生态长廊加速形成,牢牢守住泥沙入黄的“闸门”。

打好涵养净水攻坚战。聚焦祖厉河廊道生态系统治理区,统筹推进堤岸河道修缮、经济林网营造等工作,统筹施策提升全域生态环境质量。白银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5%,武川水库等6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考核要求,水质达标率100%;靖远桥、五佛寺、井沟、仁大川桥等4个国控断面综合评价全部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

目前,“战役”取得的“战果”已初步显现。王晓燕介绍,“三北”工程一期至五期,按国家下达计划任务白银市累计完成营造林297.6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6.83万亩、封山育林100.81万亩。“十四五”以来,白银市累计完成国土绿化250.05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8.95万亩,曾经的荒山秃岭重现生机。

“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深入开展‘林草项目+政策性贷款+社会资本’的融资模式,在助力‘三北’工程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文冠果、枸杞等特色林果产业和肉苁蓉种植等林下经济。截至目前,文冠果、枸杞等经济林栽植面积达到159.57万亩,年产值35.8亿元;全市建成万亩以上文冠果种植基地12个,市级加工产业园3个。”王晓燕表示,此外,白银市还积极融入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甘肃省首家林业碳汇发展中心挂牌成立,更多“绿色颜值”正在转化为“经济价值”。

说到下一步工作,王晓燕表示,“我们将以打好黄河‘几字弯’白银攻坚战为统揽,扛牢主体责任,勇担历史使命,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提升工程建设水平。”